专栏

拗“吃货”人设,没人比他更行

态度 作者:河马电影 2022-08-11 19:53:18
本文转自公众号:K社(ID:  theKeytheKiss)


近日,有一条新闻引起全网热议。


某平台的百万级网红吃播“提子”拍摄了一条烹煮、烧烤鲨鱼的视频。



尽管视频上装模作样地标明了“人工养殖可食用”,可细心的网友却发现了端倪,并且举报传至平台。


因为这条鲨鱼是货真价实的国家二级动物,大白鲨



“提子”是四川人深居内陆,她获取大白鲨的渠道很有可能涉及沿海非法捕捞的产业链。


据网上的律师表示,她的行为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有可能面临最高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但其实,“提子”的翻车早有伏笔。


要知道,她本身就是专门靠食用一些稀奇古怪的食物成名的。


此前,她还吃过金色娃娃鱼,鳄鱼,鸵鸟,等等。



更令人震惊的是,诸如“提子”一流的吃播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什么裹满一盆辣椒油的八爪鱼、钳子还在动的面包蟹、皮都干透了的蜥蜴…… 你会发现,人类真的是什么东西都敢往嘴里塞。



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给章鱼“爆头”,大人吃多了,就有吃播把心思动到了小孩身上。


看起来也就三四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对着镜头说“叔叔阿姨,爆头。”然后使劲地啃着盘子里的大章鱼。


爆头这个词本身就有些血腥暴力



从视频上,我只能感受到满屏的不适。


这些吃播为了博取流量,无所不用极其。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



连吃的人自己都难以下咽,又如何带给观众美食本身的快乐?


吃播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很大原因出在这个职业的准入门槛非常低。


只要有台手机,有张嘴,人人都可以当吃播。


但要做得精,做得好,并不是易事。


适合做吃播的人,离不开对美食本身的热爱。


关于这个,或许可以向前辈们取取经。


下面开始进入“洗眼”环节


知乎关于最会吃的中国人的问题底下,点赞名列前茅的永远有那三个字:


汪曾祺。


汪老第一次让我知道,有的人隔着纸张就能让别人馋哭。


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高邮鸭蛋》。


@b站up美食台


汪老在文章里直言对家乡鸭蛋的偏爱: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不明所以的读者可能还会纳闷,不就是个咸鸭蛋吗?有什么特别吗?


细看下去才知其中奥妙: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这才能做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图源网络


汪老不单鸭蛋写得好,写别的美食也是头头是道。


《人间滋味》里,汪老光介绍豆腐的做法就有十余种之多。


其中对香椿拌豆腐尤为偏爱: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伴,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b站up老隐记


越是极致的美味往往只需要最是简单的食材。


汪老就深谙这个道理。


因此在他的笔下,任何一道平平无奇的家常小菜都能勾得人垂涎三尺。


难怪连金庸都称赞,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



汪曾祺爱吃可以说是出了名的,而有的文学家的吃货属性却鲜为人知。


说的就是鲁迅。


在大家往常的印象里,鲁迅总是顶着一张不苟言笑的扑克脸,令人望而生畏。


但其实,生活里的鲁迅就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爱吃且贪吃。


《觉醒日记》


鲁迅爱交友,饭局自然不会少。


据鲁迅日记里记载,单在北京生活的14年里,他去过的饭馆酒楼等就有65家之多。其中不乏传承百年的老字号。


餐馆菜式虽多,但鲁迅最是偏爱甜食


下馆子的时候心中只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件是甜食点了吗?还有一件是甜食上了吗?


《鲜生史》


北京街头的那记饽饽铺,就是先生的心头爱。他经常在那购买各式点心:


糖饵、柚子糖、叮叮糖、葡萄干、蛋糕……总之,先生的嘴真的是没怎么闲下来过。


不过,任何甜食都比不过萨其马在鲁迅心头的地位。


《鲜生史》


为什么呢?


因为鲁迅不仅爱吃甜,他还喜欢吃油炸食品。(这口味真的跟当代年轻人很相似了)


萨其马是地道的满足点心,鲁迅平时买一包放在书房里,既好吃又饱腹。


有一回儿子周海婴见了,好奇地问他:“这是什么,可以吃吗?”


鲁迅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照理是可以吃的,但爸爸就剩一块,你还是不要吃得好。


为了这些点心零食,鲁迅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只要胃口好,可以从早晨直吃到半夜……能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 


《鲜生史》


甜食养不养生不知道,总之会蛀牙是真的。


据统计,1912年至1935年,鲁迅看牙医牙有75次之多。到30岁的时候,先生的嘴里就只有5颗真牙了。


即便这样,鲁迅对甜食的爱也不曾改变。


常常是早上刚去王府井看完牙医,转头就进了稻香村买了一堆饼干才肯回家。


日记中写到:“午后赴王府井牙医徐景文处治牙疾,过稻香村买饼干一元”。“晚往徐景文处治齿,归途过临记买饼饵一元”。


《鲜生史》


鲁迅走南闯北多年,吃过的美食不少,但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众所周知,鲁迅是绍兴人。


绍兴美食颇多,就拿经典的“绍兴四味”茴香豆来说,在鲁迅的文章里就出现过多次。


“有几回,邻居小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小孩子吃完豆,仍旧不散,双眼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遮住,弯腰下去讲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个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因此这一群小孩子全部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


《鲜生史》


同样,在《社戏》的结尾,他也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在这些食物里,藏着的是先生对故乡浓浓的思念。


《鲜生史》


对于家乡美食的钟爱这点,大抵是南北共通的。


梁实秋先生出生在北京。爱吃,也懂吃。


他本人就是一张老北京美食的活地图。什么菜去哪里去他心里最是清楚。


吃蟹必须要去正阳楼去吃,那里的螃蟹最为肥美——


“蟹到店中畜在大缸里,浇鸡蛋白催肥,一两天后才应客。我曾掀开缸盖看过,满缸的蛋白泡沫。食客每人一份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剥之劳。”


《鲜生史》


酸梅汤与糖葫芦选信远斋准没错——


“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


图源网络


最受他喜爱的还要属致美斋的锅烧鸡——


“整只的在酱油里略浸一下,下油锅炸,炸到皮黄而脆。同时另锅用鸡杂做一小碗卤,连鸡一同送出去。照例这只鸡是不用刀切的,要由跑堂的伙计站在门外用手来撕的,撕成一条条的,如果撕出来的鸡不够多,可以再盘子里垫上一些黄瓜丝。连鸡带卤一起送上桌,把卤浇上去,就成为爽口的下酒菜。”


图源网络


此外,老北京的炸酱面、豆汁儿、白切肉……这些都是梁老先生的心头爱。


图源网络


总之,梁实秋长了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胃。


因此1949年离家到了台湾后,心中总觉得不得劲,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那个味道。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味道大概是每个人长大成人后记忆最深刻的符号。


白先勇对家乡的桂林米粉称赞有加:


“桂林米粉还真充满了无敌的诱惑。尤其是干捞粉,米粉圆而润滑,肥而油亮,口感鲜嫩而又韧性。那金灿灿的锅烧,入口又香又脆,加上一些卤牛肉片,然后根据各自口味撒上葱、蒜米、香菜、酸菜(一般有豆角酸、竹笋酸和泡菜酸)和红辣椒。那种辣香味你在外地是绝对找不到的。”


图源网络


朱自清印象里最温暖的的记忆除了父亲的“橘子”还有老家皖北的白水煮豆腐: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图源网络


菜里有情,情里有味,这就成了故乡。


如此想来,美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满足口腹之欲。


这简简单单的一日三餐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人生呢?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以前蛋糕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个稀罕物,现在各种甜点美食早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一年比一年花样多。


但生活富足了,并不代表可以浪费食物,糟蹋食物。


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吃播,他们存在的意义我想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表演吃饭,而是唤醒大家对美食本身那一份最简单质朴的热爱。


因为热爱美食的人,也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深夜谈吃似乎不大厚道,但借着这篇文章,也是想对大家说一句——


人生漫漫,每一餐都独一无二。


记得每天都要好好吃饭啊。







赞就对你那么重要吗?
我写了2087个字,你连一个赞都不点?


“双击”下方,每天好片不断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