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5人开会,决定送千百万人去死

电影 作者:有部电影 2022-05-14 23:46:51

欧洲某处的郊外别墅,一场会议正在进行。


与会人员来自各个部门,他们在会议主持者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讨论,最终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是一场高效的讨论,也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会议之一。


会议全程无人亮出武器,但他们讨论的主题却句句都触目惊心:



今天要聊的电影,就改编自这个真实历史事件——《万湖会议》。



在此之前,已经有两部电影改编自这个事件。


分别是1984年德语版的《万湖会议》和2001年的《阴谋》。



而今天聊的2022年版,则是万湖会议召开80年后的又一次深刻反思。


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在会议室里展开,详细还原了万湖会议的全过程。



与会者共15人,外加一名记录员。


会议的主持者,是党卫军上将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他主导这场会议的缘由,来自于德国元帅戈林于1941年7月给他下达的“全面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任务。


当时德军势如破竹,顺势就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



然而,在那之后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发起反攻,纳粹德国非但没有完成“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目标,反而搞得国内物资、劳动力短缺。


于是,“全面解决犹太人问题”任务成了纳粹德国转移矛盾的救命稻草。


整个会议讨论的,是欧洲境内全部犹太人的处置方式,包括非德国籍的犹太人在内,估算人数约为1100万人。



会议拟定的处置方式,是将所有犹太人经由铁路运送至东部地区,没有劳动能力的直接送去接受“特别处理”;有劳动能力的赶进劳改营做苦力,直到劳累过度而死。


不论走哪条路,犹太人的最终命运都是死亡。



而在具体执行层面,会议还明确要对正在生效的犹太人法律作出修改,犹太人和德国人所生的“一级混血”,将被视为犹太人一并处理,其他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至于处决犹太人的方式,众人根据人数估算过后,放弃了一开始枪毙的计划,改为使用毒气室批量屠杀。



总结来说,会议讨论的议题,基本符合主持者海德里希一开始强调的,简化、清晰、决断。


而这也是这部影片最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如果暂时忽略会议的主题和与会者身上的制服,你会发现这场会议与普通的工作会议并无太多区别。


主持者从一开始就预料到,讨论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人提出异议。


于是,他在会前拉拢了部分与会者,私下里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好让他们会议过程中跟自己“打配合”。



还有一部分与会者,虽大部分时间都在旁听,但到了与己方利益相关的关键时刻,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比如波兰总督府国务秘书布勒,对于自家犹太人隔离区人满为患的问题无比关切,生怕地盘一不小心就成了“欧洲的垃圾场”。



会议的讨论过程其实并不顺利,拿枪的“实践派”和坐办公室的“理论派”之间唇枪舌剑的小插曲时有发生。


而对于那些一时无法达成一致的议题,主持者则及时站出来斡旋,利用个人魅力和诡辩引导大家达成一致意见。



与会者尽管在会上为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但私下里他们始终保持着礼貌、优雅的姿态,相互问候、闲聊气氛也十分融洽。



全片没有使用炫技的拍摄手法,全程无背景音乐,对话镜头也是中规中矩,让每个观众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旁听者,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


但正是这种不加过多修饰的表现手法,让这个故事看着无比恐惧——


这15个受过良好教育,其中大部分掌握法律知识、堪称德国“精英人士”的与会者,不动声色地在一场会议之间,决定送千百万人去死。


某种程度上说,这部《万湖会议》是近期最恐怖的电影,因为它直白展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邪恶。



这次改编最成功的一点,是在场景单一、对白密集的情况下,人物刻画依旧立体鲜明。


比如,坐在海德里希左手边的种族和安置办代表霍夫曼,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反人类战争狂,他每次发言的主题只有一个——将犹太人彻底抹除。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两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内政部国务秘书施图卡特,他即将升任为内政部长。



会议开始前,他与旁人聊起了颇受元帅青睐的主持者海德里希。


施图卡特当时就笑里藏刀,暗示这场会议他将不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出任何退让。



会议提及混血、通婚犹太人的问题时,施图卡特火力全开,因为这些细则本质上颠覆现行的犹太人法律。


对于他咄咄逼人的反驳,很多支持种族清洗的纳粹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



作为会上提出异议的少数派,施图卡特有理有据地提出一系列假设和现有的事实,指出那些针对混血、通婚犹太人的细则有多么相互矛盾。



他甚至当场放冷枪,说有些与会者其实早就跟海德里希串通一气,打算在会议上一唱一和地完成“表演”。


他的某些观点,似乎站在了其他与会者的对立面。



但实际上,这些操作不过是施图卡特的伎俩。


他嘴上强调“德国人民需要可靠的法律”,实际上不过是担心这次会议过后,自己参与编撰的犹太人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即将到手的内政部权力也会被迅速架空。


一直到海德里希把他单独叫去办公室,保证不会损害他的利益,施图卡特才心满意足地卸下了“硬茬”的姿态。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总理府国务秘书克里钦格。


他的性格与施图卡特截然相反,内敛、低调,但行事颇为严谨。



克里钦格在会上的主动发言不多,引发的讨论却特别值得细品。


他首先提出,党卫军在执行犹太人“特别处理”任务时,曾将1000名德国籍犹太人也一并处置了。这种做法不仅不严谨,还会让国内民众产生恐慌。



然而,坐在对面的党卫军指挥官兰格却不屑地说,“那我们能怎么办,等着他们冻死吗?”眼神中充满了对于犹太人的漠视与冷酷。



这个话题虽然之后被人打断,没有再继续讨论下去,但仅从克里钦格和兰格的发言就能看出,这个小插曲所指的,就是日后德国国防军与党卫军之间的矛盾。



而在会议下半程,克里钦格又提出,按照估算的1100万犹太人来计算,光是不眠不休地执行枪决,也要耗费488天。


这对于那些负责扣动扳机的军人来说,精神打击也是致命的。



他提出的这个问题,随后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众人最终敲定采用毒气室这个“周全”的方式。


得到这个结果,克里钦格表示同意,言谈中感觉自己终于为军人争取到了一些权利。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善良。



万湖会议讨论出的结论,最终将整个欧洲变成犹太人的“屠宰场”,多达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全程都在开会的《万湖会议》,会让你想起无数经典电影。


比如,像《辛德勒的名单》这类改编自纳粹集中营真实故事的作品;



再比如,耗费导演和编剧将近二十年的《黑皮书》,用一个犹太女孩的间谍故事,将惊悚悬疑、人文关怀和反思战争融为一体。



又比如,豆瓣排名第49的《钢琴家》,不仅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而且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本人就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还有视角独特的《索尔之子》、《朗读者》、《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些电影,串起了人们对于那段真实历史的记忆,唯有不断提起、不停反思,人们才不会忘记,不再制造同样的悲剧。


如果您喜欢有部电影的文章,想看到更多有趣有料有内涵的影视剧推荐,请点击下面的名片加关注: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点击“在看”,以此鼓励我继续创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