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甄嬛传》最早播出时,并不火。实际上,当年不火,多年后却成为经典的国剧,远不止《甄嬛传》。
当年因为《士兵突击》原班人马的噱头,还没播出就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张艺谋、陈凯歌的恩师,也是参加过远征军的老兵周传基狠批。文艺评论家叶匡正也说,这是「山寨版的战争剧」,让重大历史事件成了田野上的牛粪。收视率不足0.5%,仅为当时芒果台平均收视率的四分之一。差一点就刷新了台内年度收视新低,资本方赔得血本无归。各家卫视为了争抢进度,有的把三集剪成两集,有的干脆一天播十几集。然而这部剧严肃沉重的题材,显然和芒果年轻化、娱乐化的受众并不匹配。版权期结束后,各大电视台看到如此低的收视率,担心亏损,也没敢去接手。其次,这些剧作都是超前于时代的,也注定难以被第一时间接受。《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时,是抗日神剧遍地开花的时期。观众看惯了「手撕鬼子」的的抗日爽剧,乐于接受二元对立的英雄主义。剧中,通过「炮灰」主角的个人记忆回溯真实历史,挖掘了更为复杂的人性。同时,剧中近乎舞台剧风格的表演形式,文本的文学性。这部剧充分尊重史实,尽可能展现了历史的真实,现实的残酷。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的海瑞,最后的抱负和期望被现实无情打破。没有开金手指的情节,没有小人物反杀的爽感,有的只是在大时代背景下平凡、挣扎的个体。一方面,通俗性、娱乐性大打折扣,很多观众大呼没意思。另一方面,这部剧没有像戏说历史剧一样,从零开始交代故事背景。作为一部大手笔史诗巨作,突破近百年来已经形成的胜利者视角下的历史。只是当时,习惯了戏说类历史剧的观众口味还比较单一,一时难以消化。导致收视率并不高,受众群主要集中在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层的人群。口碑反涨,靠的是精湛的演绎、扎实的剧本、可无限解读的内涵。将个人、灾难、命运等问题推至对民族精神、国民性等更大意义上的反思和观照上。也暗合了现代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态度,常常被用来隐喻现实。《大明王朝1566》不仅在讲述历史,也是在反映当下。同样地,虽然《走向共和》主要内容是慈禧太后60大寿到张勋复辟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校正了教科书中的刻板形象,通过还原历史耻辱柱上真实的人物,表现人性的复杂、现实的多面。当年人人痛恨的安陵容,在当下却成了很多普通人的代言人。精疲力尽的社畜、内向型人格者,从她身上找到了深刻的共鸣。时隔多年,不仅没有退出舞台,还持续发光发热,展现出了极高的长尾价值。不难发现,这些成功翻身的国产神剧,对于今日的影视圈依然有借鉴价值。直接导致观影群体固化,收视口碑两级分化,作品大都昙花一现。优酷在重映《大明王朝1566》时,做过详细的数据调查。发现这部剧的受众已经从最初的知识分子、精英高端人群,扩大到了对「鲜肉+IP」偶像剧审美疲劳的年轻受众。经典作品都把精力、金钱投在拍摄、制作上,十年磨一剑。《大明王朝1566》的经典背后,就是导演、演员的全身心付出。早晨5点起床背词,7点出发拍摄,每一场戏都不能敷衍。《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主角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被日本追着打了大半个中国。每个演员都自毁形象,晒到黝黑,甚至有人吃了5个月的牙蜡。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它还承载着输出价值理念的社会责任。对观众而言 ,审美快感的获得绝不单纯是感官层面的刺激。真正优质的作品也不狗血、不曲折,全靠走心的内容、细节、演绎取胜。正如毛尖老师所说,拍国产剧其实只要把中国饭菜做好,就能传递出最基本的精气神。但如今大多国产剧动辄吃牛排,饭菜做得塑料,全靠台词「好吃好吃」撑。很多人夸赞《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用拍电影的手法拍电视剧。只是之前很多剧作的拍摄没有达到电视剧拍摄标准,让观众降低了预期。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