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

态度 作者:整点电影 2022-04-05 18:34:35

文章转自:好奇心实验室

(ID:feizhengchang123)


“刽子手”,行刑时,负责拿刀或斧头砍头的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中国人印象中的刽子手是这样的,穿着红衣服,膀大腰圆,提着一口大刀,砍头前,往刀上喷一口酒。这其实是戏台上刽子手的形象。


西方的刽子手呢,拿个斧头,沉默寡言,用黑罩头盖住面孔,据说是怕别人寻仇,或怕鬼魂缠身。



其实呢,刽子手和受刑者之间,往往有种莫名其妙、无言的默契,而刽子手收入的大头就是受刑者或其家属的贿赂,他根本不担心寻仇。


1925年,《大公报》采访过清末刽子手邓海山,当时的他失业已久,多少想通过这次专访,为生计开辟一条道路。


他有一张照片如下。



提着厚重大刀的邓海山,神色专注凶狠,营养状况良好。丝毫不像清末老照片里,大多数国人的麻木与瘦弱。


确实如此。邓海山堪称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且收入不菲。


因为有门槛,又晦气,刽子手的收入一直很高。莫言的《檀香刑》里,就说刽子手赵老甲,从业多年后金盆洗手,回到老家成了地方首富。


邓海山入这行,看重的也是收入。


他十几岁时认识了地方著名刽子手佟绍。佟绍是湖南茶陵县人,邓海山见他家境富裕,就拜其为师。


拜师后,邓海山每日勤学苦练,最早师傅在冬瓜上划许多线,他照着直线劈。冬瓜练好之后,他还片过豆腐,削灭烛火。


1905年,清廷受西方影响,废除凌迟、戮尸枭首等酷刑,死刑一律改成砍头。邓海山正式出师,他的工资是计件的,每砍一个脑袋,就能得到官府给的工资,2两银子。


后来他到长沙从业,工资涨到一颗头4块大洋。清末,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也到不了10块大洋。


邓海山很快成了有钱人。


砍头一般都在秋冬季,所谓“秋后问斩”,具体来说,是秋分过后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秋收冬藏,秋冬季肃杀萧索,这时候杀人“符合时令”,从西周到清末,秋冬杀人、春夏行赏一直是行规。


也就是说,邓海山一年只上几个月的班,剩下的时间可以尽情高消费。


公务员、收入高、还不累、一年放半年假,除了工作内容不足为外人道也,邓海山的生活简直是完美。


除此之外,因为技术高超,很多受刑者家属都会贿赂他,想让他把刀磨快点,下手时狠厉点,以减少亲人的痛苦。


砍头是个技术活,不职业的刽子手,会让行刑的场面变成一场灾难。


这是人的脖子,搜索颈椎病找到的图,真形象。砍的时候就是瞄准红色的区域。



如果想一刀致命,就必须砍到椎间盘。什么是椎间盘呢?就是椎体之间的软骨。



颈椎间盘的厚度,在4毫米到6毫米之间(腰椎间盘厚点,8毫米到13毫米,所以腰斩的技术难度,比砍头要低好几倍)。


受刑者蹲下或趴下,刽子手抡起几十斤的鬼头刀,一刀咔嚓砍入这平均5毫米的区域,可想而知有多难。


邓海山最多的一次受贿,是30两银子。当天,受刑者不仅一刀魂归西天,还身子连着脖子。家人事后收尸时,找皮匠缝合就很方便。


东南亚的刽子手,砍头时要跳起来一下,看起来难度更高,不过也方便借力。他们跳起来是出于宗教迷信,觉得这样会让受刑者的灵魂安息,不会被鬼魂缠身。



《聊斋志异》里,有一个故事叫《快刀》。


一个强盗被捕后,行刑之际,在士兵中认出一人,便犹豫地凑上前说:“闻君刀最快,砍头不用砍两次。求您来杀我吧!”


那人说:“好吧,等下紧跟着我,不要离开。”


强盗跟着那人来到刑场。只见那人一刀下去,强盗的头就骨碌下来,滚到数步之外,还在口中称赞不已:“好快的刀啊!”


这个故事可能确实有真实依据。邓海山砍头也这么利落,人头落地后,眼睛不闭,还能张口在地上啃食草土。


至于不专业的呢,在英国,所有刽子手都叫杰克·凯奇。其中一位杰克·凯奇在1685年给蒙茅斯公爵行刑时,紧张得不得了。公爵给了他6个基尼的贿赂,还用手指头试了试他刀口的锋刃。你这个斧头能不能行啊,一会儿搞快点,他表示。


结果,杰克·凯奇技术不过关,两斧头下去别说颈椎了,位置到偏到后脑边了。然后他又砍了三次,还是不行。最后,他放弃斧子,掏出一把小刀,像宰猪一样,把公爵的头割下来。


刽子手这行有行规,有人说,杀人九十九,到时要收手。不然阴气太重,怨气太深,不会有好下场。


今天听来,这句顺口溜像过时的都市传说。邓海山也不信,或者说他选择不信。因为杀人的诱惑太大了,他不愿放弃优渥的生活。


九十九后,是下一个九十九,然后是下一个九十九……


1914年,“斩刑”被废除,邓海山的铁饭碗保不住了。此时他已砍了二三百个头,这是他能记住的。

他不得已改行,和那些与他同阶级的劳苦大众一起,做苦力。他试过应聘车行、餐厅,甚至想试着出家当和尚,但都失败了。
有一次,他想改行种地,在乡下租了几亩地,结果地主很快知道了他的职业生涯,觉得很不吉利,就把他赶走了。


至于讨媳妇成家,那更别想。根本没有人敢嫁给他。


邓海山其实早就挣了那个年代劳动者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但他早年染上的大手大脚的习惯,无法戒掉。再加上他眼光不长远,不懂得攒钱,更不会做生意,所以很快挥霍完积蓄。



他无法像莫言笔下的刽子手那样金盆洗手,成为首富。再加上他根本就是被迫失业。


1925年,他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说:


“被杀之犯,系犯国法,与我何罪。我不过奉公执行……”


是啊,人们凭什么躲着邓海山,不聘用他呢。邓海山杀的,都是些杀人犯、江洋大盗,是朝廷的犯人。


退一步说,判决死刑的是那些官老爷,该被冤魂缠上的,是那些发出命令的人。而我只是个拿钱干活的,一个执行者,一个没有任何权力,靠着手艺吃饭的小民,凭什么说我晦气?


何况我和受刑者的关系一向良好,根本不会被鬼魂缠身。


没人听邓海山辩解,这期《大公报》刊出后,也依旧没人雇佣他,人们只是当个猎奇故事读读罢了。


最后他独自一人,郁郁而终。下场颇像近现代时,在时代洪流裹挟下失业的其他老手艺人。


点“在看”,留下一个喜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