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这恋爱表演我看够了

态度 作者:吐槽电影院 2022-03-10 23:59:57

中国情侣大概是世界上最惨的观众。

烂得千奇百怪的爱情电影,早在情人节档期瞄准他们的腰包。

还有诈骗式营销,用唯美标语包装一下BE美学,就能把他们骗进来“杀”。

对于情侣观众,一直以来我充满同情,又十分不解。

仪式感满满地去看结局不是死亡就是分手的爱情电影,除了让约会徒增眼泪和争吵,能让他们更加相爱吗?


情人节刚过,马上又要有爱情电影上映

名字长得记不住,演员长得记不住。

只是口音一出我们就能轻松辨认:

台湾出品


很奇怪,现在看见这四个字,已经很难提起什么兴趣和期待。

因为台湾爱情电影早已与大陆共沉沦了。

越来越长的片名、彩虹色系字体、高饱和柔焦滤镜,主角怼脸大头贴......

仿佛都是从同一个美工那里批发来的。



海报很大程度上透露了当下爱情电影的问题:

同质化

它们也许是不一样的故事,但给人的感觉是雷同的:

用力过猛、自我感动。

那些男孩暗恋或者守护女孩的故事,他们讲得很深情,我们看得娘希匹。

大陆作者十几年前写就的幼稚狗血知音体,被来者不挑地呈上大银幕;


引进大陆院线的台湾爱情电影,则越来越滑向韩式催泪苦情大戏。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和《当男人恋爱时》这两部台湾本土票房冠军,都改编自同名韩国电影。


当现在的华语爱情只能无能强煽,我就越发怀念当初的台式小清新

它不神话爱情,但能让我们感受到爱情最初那份悸动。

所谓小清新,除了明亮纯净的画面和氛围,更是一种轻盈治愈的内心感受。

像一个青春暗号,谈到它我们就想到绿色盛夏和白色制服,陷入不可言说的怀旧与柔情。

一切都看似轻轻浅浅的,但是激起的涟漪可以在心里荡开很久很久。



一直以来,台式小清新的票房号召力,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电影类型在台湾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008年,《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本土票房奇迹。

打破《警察故事3》保持16年之久的华语片台湾票房纪录,登上台湾电影票房影史第2名,仅次于《泰坦尼克号》。



3年后,《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尽管没有撼动《海角七号》的票房地位,但对于我们这些大陆观众而言却是真正的现象级。

成为当时大陆最卖座的台湾电影



上一部火遍两岸三地乃至韩国的台式小清新,还要追溯到15年的《我的少女时代》

超越《不能说的秘密》在韩观影人次纪录,成为韩国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



如今的经典,当初却是毫无来头的新人作品——

《海角七号》是魏德圣的处女作,《那些年》的制作团队之前连长片拍摄经验都没有,《我的少女时代》启用了全新主演阵容。

没有名气,全靠故事取胜。

《海角七号》为什么能引爆台湾?

不仅仅因为浪漫的中日跨国爱情,最特别的还在于它恰逢其时地展示了台湾人的本土意识

一沓60年前的情书,将两段爱情时空交错起来。

旧式隐忍隽永的爱情和现代恋爱形成强烈对比,又成为后者的催化剂。


围绕在男女主身边的小人物——弹键盘的小女孩,弹月琴的茂伯,弹吉他的交警,打鼓的水蛙......

每个人都鲜活到让人过目不忘,为梦幻爱情注入了写实的市井气息


故事发生在蓝天碧海的恒春,60年前它是日本殖民地,60年后已经成了美丽的旅游小镇。

当地人希望通过办演唱会,吸引年轻人回到家乡。

那是一场表白演唱会,也是一场消弭差异和偏见的演唱会。

流行摇滚和原住民音乐融合在一起,男女老少同台共唱,国语和日语互相应和。

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的美好景象。

这两段爱情串联起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在,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当下的生存焦虑,做出了温柔回应或者说美好展望。


从这部处女作就能看到魏德圣的大将风范,日后拍出原住民史诗《赛德克巴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些年》则超越了台湾的本土意识,九把刀的青春物语让对岸的我们也能狠狠代入。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成了校园初恋的最佳写照;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成了那些年最动听的情话;

还有人学着用那句“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来缅怀青春期那些无疾而终的恋爱。



如果说,《那些年》代表了野蛮生长又幼稚脆弱的男孩气

那么《我的少女时代》则精准捕捉了让普通女孩感同身受的少女心



正如“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而每个林真心的青春里都有一个会打篮球、笑容明媚的阳光大男孩。

但他们往往只是少女时代的高光点缀,纪录林真心们那些幼稚的憨痴和错付的情感。



现实中,很可能欧阳非凡不会喜欢上林真心。

结尾也不会出现帅成言承旭的成年徐太宇,为她实现看刘德华演唱会的心愿。

而是像开头的成年林真心的内心独白那样:

原来长大以后,
你可能只会做一份不怎样的工作,
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感情,
将就着过一段不怎么样的生活。



但电影还是让长大后的少女,续写了青春时的天真幻想。

《我的少女时代》很能代表台式小清新的成功密码——

掌握现实与梦幻的微妙平衡。既让你代入,又能让你做梦。


当初,《那些年》的成功让大陆见识到了小清新的巨大威力,无数校园爱情片随之井喷。

爱情电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也进入了最坏的时代。

一时间,怀旧疼痛青春、华丽撕逼青春、荷尔蒙咸湿青春、文青矫情青春风起云涌,让我们被无病呻吟的青春感怀淹没。



但正如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评价的那样,《那些年》是一个不可以复制的经验:


不可复制,只因九把刀已经将自己最重要的真实人生和情感全盘浇注其中——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创造的奇迹,不如干脆说这是货真价实不加掩藏的感情创造的奇迹。

可我们的青春爱情,并没有多少诚挚的个人经验。

多的是一群中老年男人的商业公式和精明操作

湾湾的嗲和松弛学不来,就学一点表面皮毛。

为了让爱情电影多点清新的“台味”,台湾当红小生一波又一波地被输送进来。

从赵又廷、彭于晏到刘以豪、许光汉,谁一旦走红,很快就会被爱情片市场相中。

乃至李鸿其、李淳这样的文艺电影咖,也逃不过青春爱情电影的召唤。

大家表现都很稳定,评分一律不及格


不管他们在之前的作品里多么迷人,到了这些爱情片里,魅力全无。

此前采访李鸿其时,他也委屈:


明明一样努力演,怎么到这就不行了?

为啥不行了?

“纯爱片”这个近两年的时兴词或许很能说明问题:

爱情电影里只剩爱情,爱情反而不见了。

爱情不是两个人整天在那要死要活,所有人都得为他们的真爱让路。

有些剧情分分钟能给人整笑了:患癌男主为了给女主找个值得托付的人,居然威逼利诱女二离开男二。



这类男性视角的自我感动,既幼稚又虚假。

当行事逻辑都无法让人理解,谈何感动和移情?

相反,爱情是需要很多东西来支撑和丰满,才能显示出形状的。

台式小清新,乍听起来似乎很“小格局”。

实际上,它里面有人文的土壤,还有年轻的叛逆。

在青春的探索之外,往往会展现本土风情、性别平权、反抗权威,乃至一些更为敏感锋利的表达。



所以,往往台湾爱情电影里的人物,既真实又有个性。

从爱情里延展出青春、现实、反思,这是台式小清新不断创造奇迹,也一直不敢让人小瞧的原因。

但如今,这种以小博大的野心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因为钱实在太好赚了。

即便纯爱片均分不过5,也并不耽误它们中的大部分赚得盆满钵满——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配合催泪营销,豪取9.58亿票房;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打着疫情后第一个七夕档的噱头,收获5亿票房;

《你的婚礼》在去年五一档,拿到近8亿票房。

最近情人节那三部烂上热搜,也照样轻松破亿。

爱情这个字眼,对人天然就具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已经被偷懒的创作无限利用和糟蹋。

当台式小清新式微,大陆爱情片充满算计,如今两者正汇合成相似的流水线产品,隔段时间就出来薅情侣羊毛。

中国情侣的确不挑,但也不能一直给人喂屎吧?

再这样下去,华语爱情迟早完蛋。

推 荐  阅 读

“在看”,心疼中国情侣↘↘↘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