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除了王濛谷爱凌,她们就不配一个热搜吗?!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22-02-10 13:40:43

近期频频被冬奥会的热搜刷屏。


从24节气的倒计时短片,到96朵雪花的故事;


从开挂公主谷爱凌,到萌翻全网的冰墩墩;


从“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到“我的眼睛就是尺”的王濛沉浸式解说…



14年前,北京夏季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气势恢宏的中国力量。


14年后,北京冬季奥运会,向全世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趣味与浪漫。


在奥运健儿们,不断创下佳绩的掌声中,乌鸦想将聚光灯,转移到角落里,那些默默努力,时刻为上场做好准备的运动员们。


这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替补选手





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


中国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项目,向来是中国队最稳的冲金点。


但这次国家队,似乎有些出师不捷。


赛前,“短道女皇”王濛,因骨折受伤,未能参与本届冬奥会。



半决赛时,中国队出战的三名选手中,最稳的两位意外出局。


跻身决赛的,只剩下主项长距离的替补选手,李坚柔。



但她将面临的,却是当时的夺冠大热门,韩国选手朴升智,以及实力强劲的,意大利选手方塔娜。


诚然,在这场赛事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看好李坚柔。


毕竟在赛前,就曾有媒体问她:本次参赛,你是为队友作掩护的吧?



决赛当天,李坚柔处在不利的最外道。


第一枪时,韩国朴升智抢跑。



第二枪时,朴升智处在领滑位置,方塔娜与另一位选手拼第二,李坚柔排在最后。



正当所有人,目光紧追前三位运动员时,奥运史上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方塔娜与另一位选手意外碰撞,直接摔倒。


同时,还触碰到领先的朴升智,使其失去重心摔倒。


排在最后的李坚柔,因“祸”得福,躲过这场“连环撞车”。



仅10秒时间,局面便逆转。


最终李坚柔以绝对的优势,一骑绝尘,为中国代表团,夺得该届赛事首金!



可能外界对这场比赛的成绩,都归功于幸运。


但只有李坚柔坚信:没有努力,何来奇迹…



1986年出生的李坚柔,属于“大器晚成”类运动员。


早在2007年,她便入选短道速滑国家队。


当时的中国女队,正处昌盛时期。


在一批强劲队友中,李坚柔的个人单项水平不显眼,训练能力不突出,仅一个赛季,她便被退回到省队。


之后,无论她再怎么努力,国家队的大门,却始终没有向她敞开。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后,中国女队开始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


一直在各大赛事上彰显风采的李坚柔,终于再次获得机会,进入国家队。


省队时期的积累,也助她迎来,自己运动生涯的辉煌时期。


世界杯日本站,她获得第一枚世界杯个人金牌,并成为中国短道速滑队该赛季,首个个人项目冠军。


上海世锦赛,她连夺三枚金牌,成为继杨扬、王濛后,中国短道速滑女队的第三位“全能王”。


从左往右依次为杨扬、王濛、李坚柔


所谓替补选手,是只有技术全面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当替补。


李坚柔夺冠,固然有幸运成分。


但不能否认,如果没有过硬的综合实力,她绝不可能甩开,主项短距离的专业运动员,进军世界级A组决赛。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场决赛上,李坚柔将这句话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中国体操队,接连在多个比赛项目中失利。


雪上加霜的是,在高低杠决赛前,被寄予厚望的石丽颖,不慎骨折,无法参赛。


无奈之下,国家队派出了16岁的陆莉,作为替补选手,临时上场。



当时全球媒体,都认为这人就是来凑数的。


毕竟陆莉在此之前,没拿过国际奖项,甚至进国家队还不到一年。


可谁能想到,30秒后,他们就被集体打脸…


只见高低杠间,陆莉如同燕子一般,上下翻腾。


教科书式的动作,优美流畅。



一套行云流水过后,笔直的身躯,完美落地,挺直腰板。


全场瞬间沸腾:稳,太稳了!



这只飞燕,以近乎完美的展现,征服现场6位外国裁判,拿下6个满分。


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在女子体操赛事中获得满分的运动员,在奥运史上创下奇迹。


当时外媒赞誉:陆莉是中国体操队第一名的秘密武器。



她的逆风翻盘,让全球都记住了,这位满分金牌的替补选手。


但许多人却不知道,这位16岁女孩,在走上世界舞台之前,所遭遇的痛楚与艰辛。



不同于其他运动员,陆莉自小便患有,遗传性疾病。


自从她确诊病情后,教练熊景斌,每天便帮她,一边指导训练,一边熬药治病。



在省队时,陆莉便已练出,后来闻名全球的3个D组相连动作:陆莉动作。



但由于当时运动队,忌讳肝炎的原因,陆莉并没有进入国家队的集训名单。


后来,当熊景斌被调至国家队时,他便提出:我在哪,陆莉就在哪儿!


一时之间,陆莉被置于尴尬的处境,直到1991年,她才被纳入国家体操队。



1992年的这一战,让陆莉成为“出道即巅峰”的典范。


就当人们对陆莉的运动生涯,持以各种期待时,她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后,消失在体操界的赛场上。



1994年,因为身体缘故,年仅18岁的陆莉,从国家队退役…


但赛场上的遗憾,并未能终止,她对人生的探索与追求。


退役第二年,她便进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



自带先天疾病,从未被赋予众望,但陆莉却将这一手烂牌,打出王炸的水平。


后来在采访中,陆莉坦言:


我从一个个很大的困难中突破后,就觉得没什么能再阻挡我了…



巴塞罗那的那个夏季,那只翩翩起舞的飞燕,用全世界的掌声告诉我们:


你可以暂时是替补,但不要放弃,做自己的主角!






在国家队中,替补选手有两个很大的作用。


一个是当参赛选手意外受伤,无法参赛时,他们可以代替出战。


另一个是激励参赛运动员:你不努力,有人会替你上场。


尽管教练会告诉替补选手:只要你够努力,就能替代对方。


但事实上大家都明白,替补能上场的概率,微乎其微。


可在赛程没结束前,依旧有许多替补运动员,会为了一点点可能性,没日没夜地做好准备。


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操项目正如火如荼举行。


而在北京的训练局里,作为第一替补的韦筱圆,也一刻不敢松懈。



尽管从小被说没天赋,尽管世锦赛的AA失误,被调侃成“是过来旅游的”,但韦筱圆

却由此,比其他人更懂得,坚持与努力的意义。


身为替补,她直到参赛名单不可更改时,才停下自己的四项训练。



虽然最终没能等来,上奥运的机会。但这些汗水和积累,却让她在几个月后,成功拿到全运会和世锦赛的金牌。


成为网友口中,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世界冠军。



2022播出的《闪闪发光的少年》中,对于获奖,17岁的韦筱圆淡定地说:


没有成为世界冠军前,就像在山脚仰望着山顶一样,幻想着山顶的风景。


但真正站在山顶的时候,却感觉也不过如此,远方还有下一座山等着去爬…



韦筱圆替补时期的累积,终让她破茧成蝶,迎来新机。


但正如网友所言:作为替补队员,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委屈。


2012年,中国女乒替补刘诗雯,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经历,便真实地展现了,“正牌”与“替补”之间的差距。



刘诗雯一路陪练,从北京到伦敦,从单打到团体,但在比赛时,身为替补选手,她只能坐在观众席;


单打进不了主赛场,她只能在小电视前看比赛;


去运动员餐厅吃饭,她只能自己买特定的饭票;


队友夺冠时,她即高兴又失落,因为会自我怀疑:


明明自己也付出很多,为什么就是不行?



当了两届奥运会替补的王涵曾说:


从成为替补的那时起,就得做好,带着遗憾离开的准备。


事实上,很多替补选手,并非他们不够强,并非他们不努力,他们只是比站上赛台的选手,缺少一些机遇…


跳水替补王涵,在跳板旁边,扮演了13年的背景板角色,才在30岁那年,拿下冠军;



体操替补邓琳琳,在平常训练中,别人学一遍的动作,她要做四五遍,队友10点半就下课,她会练到12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临危受命出战,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一鸣惊人,为中国拿下了一枚团体金牌。



举重替补孟苏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便将当时垫底第八的成绩,逆袭到第一,夺得金牌。



马拉松替补粟国雄,每周至少170公里-210公里的训练,只为在退役前,能有一次站上奥运赛场的机会…


他们日复一日,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坚持,只为了证明,当机会降临的那一刻,自己也能展现出,与之相匹配的实力。


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无数运动健儿,为了这个目标,日日夜夜,奋不顾身…


只可惜,奥运会的颁奖台太小了,小到只有几名运动员,能有机会站上。


那些因为伤病,因为能力,因为运气,无法成为聚光灯上的“明星”,那些黯然离场的背影,那些从未出现在镜头下的陌生面孔,事实上,也值得我们去尊敬。


毕竟,奥运会的赛场其实很大,大到每位运动员的付出,每位运动员身后的团队,都值得我们去了解…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在演讲中,阐释他所认为的“奥林匹克精神”:


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感。


但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是美感与荣誉感,是正义、勇敢与进步。


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体格,更是为了教育人。


因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因为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参与战斗…



媒体的关注点,向来喜欢聚焦在出彩的选手身上。


谷爱凌的惊艳,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但在体育届,这是天赋型,是可遇不可求的。



更多的运动员,是普通家庭出生,是从小被嘲讽没天赋,却仍为了热爱,孤勇奔赴的存在。


这样的他们,在乌鸦看来,反而更深刻真实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因为,不是只有站在光下的人,才能被称为战士。


因为,金牌可以是目标,却绝不是人生的终点。


因为,为看不见的未来而屡败屡战,为心中的热火而始终不渝,这才是多届奥运会,始终吸引着我们的魅力。




“在看”,每一份努力和坚持都值得点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