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中国电影扛把子全上阵,有这帮人在,中国电影就不会死!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21-10-29 16:23:10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


默默无闻,拍了五年,几百个小时,最后剪成93分钟,最近,终于要上大银幕…


这是一部几乎纯采访的片子,采访的,还大都是老年人。


这似乎注定,是不少人会忽略的一部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平静之下,却自有力量,会让你感动,让你思考,让你重新审视如今已经被用滥甚至污名化了的词:《演员》



2014年6月14日,一位92岁的奶奶,颤巍巍登上了青海一座,海拔4600米的高原。



她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去观光…


而是去,拍电影。


没错,这位老太,要拍出一部自己的电影。


你以为她是突然起兴?


不,几年前,她就为这个拍摄,手写好了剧本…



到了高原上,她每天一丝不苟,化妆两小时,坐车六小时,就是为了去实际取景地,拍摄…



拍完电影后,她甚至还因此脑梗入院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折腾成这样,图啥?


老人说:我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拍电影的梦想。


你可能觉得这位老人面生。


但她其实,从1939年开始,就出演了无数电影,从《好丈夫》,到《铁道游击队》再到《女篮五号》…


她还获奖无数: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终生成就奖,更在2019年,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她的名字,叫秦怡。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明天,10月30日上映的纪录片《演员》


这部片记录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电影界评选的“二十二大明星”:


于蓝、秦怡、田华、于洋、王晓棠、金迪、谢芳、祝希娟…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人的名字都没听过?


那可是当年的“顶流”。


1961年,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但电影院里挂的,却还是外国明星。


周恩来总理说:我们也要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


于是,几大电影制片厂,评选出了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一推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追星狂潮…


在那个年代,他们就出演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的影片:


《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这些片子,也许你只是在电视换台时偶尔看到,或者只知道名字…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不少有意思的老片幕后故事。


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演员,是如何拍戏的,那个年代的电影,是如何运作的…



比如当时拍电影的他们,是要去实地考察的。


拍工人的戏,就要和和炼铁工人一起炼钢…



拍农民的戏,就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生活…



正是由于一次次实地考察,很多细节才得以浮现。


比如战争中战士的衣服。


现在很多片为了体现战士的艰苦,他们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但其实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有一套发了舍不得穿的军衣,在大战前,战士们反而会穿上这套衣服,不为什么,就因为新衣服干净,受伤后不容易细菌感染…


这些细节,是靠想象绝对想象不到的…



还有些情感,如果不到现场体会,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比如拍摄《烈火中永生》时,他们去江姐故居。


我们都知道江姐的故事,我们知道她的英勇奉献,她的牺牲…


但真正让演员于蓝触动的,却是那一堆坨子。



江姐的故居,只剩下了一堆坨子,她的家属,还住在里面,不仅让人心生感慨:


一个昔日英雄,却始终如此朴素,她比我们经历得更多,但最后却是这样的默默无闻…



眼前真实看到的这一切,远不是文字所能抵达的震撼与感动…


于蓝哭了。



这才铸就了,《烈火中永生》,那一滴真情实感,力透屏幕,让人肝肠欲断的泪…



而《上甘岭》的拍摄,他们则去到了朝鲜。


当时4月,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非常漂亮…



但一到了上甘岭,一切生机,瞬间消失:


整座山被劈开,地上全是碎石,没有花,没有树,和刚才的风景,完全不同…


尽管距离战争,已过去了三年,却没有一棵树恢复了生机。



原来,据说,当年在这里,每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每天都要承受上万发的炮弹的轰炸…



而黄继光牺牲的地方,山更是直接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



在这一刻,战争的残酷,无声涌现…


每一块碎石,每一片裸土,甚至每一缕呼啸而过的风,都在诉说着,当时战争的激烈…


没有什么比眼前这一片荒原,更让人震动了…



《上甘岭》军事顾问赵毛臣,是在那场战役中,苦苦坚持整整24天,最后活着回来的三个人之一…



三个人啊,只剩下三个人。


你难以想象,他经历了目睹了怎样的情景…


所有人都沉默了…


随之而生的,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要把这场戏拍好。


是的,是信念,是责任感。



只有当真正深入,了解这些人的苦与痛,牺牲与救赎,演戏,便不再只是一次演出,电影,也不再只是电影,而是一份使命…


老人说:我们的确不是用技术在演戏,而是用心…



以至于到了花甲之年,他们讲起每一场戏,依然说得头头是道,充满热情…


以至于哪怕我们可能对这些老片的剧情不太熟悉,哪怕画面黑白,画质也不太高清,这些表演却依然可以穿透岁月,直抵每一个人的心灵…



前期实地考察,只是准备,在演戏过程中,他们同样用心。


小到一个贴窗花的镜头,排练三个晚上,每一句台词,要用大声小声,轻声重声,什么感情,什么思想脉络,都要细细琢磨…


他们的用心,不止是对已有的剧本的生动诠释,还在于对剧本本身的思考。



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有一场戏,是姐妹见面。


短短两篇剧本,演员王晓棠研究了半天。



废台词,她看一句删一句。


删到最后,竟然删没了。



她坐不住了:这样演是不行的,没人会看的!我是观众我就不看!



于是她和编剧商量着,把场景和见面的方式,全换了…


这才有了现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姐妹在医院见面,张力极强的这一幕…



这看似有些“戏霸”的操作,其实是他们对角色的负责。


不说没必要说的水话,不演不符合逻辑的剧情,是对观众的基本尊重。


而哪怕处在痛苦状态,这些老演员们,依然兢兢业业。


秦怡,出演《林则徐》时,丈夫病重,儿子痴呆,每天靠打胰岛素活着,不仅如此,她还常常被痴呆儿子毒打…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演戏的时候,依然非常高傲,在她身上,你一点也看不到她生活的痕迹与那些曾经的伤痛…


抱着这种信念,他们都做到了,真正的千人千面:


《英雄虎胆》中的阿兰,《神秘的旅伴》的小黎英,《边寨烽火》的玛诺,《海鹰》的玉芬,完全不是一个人…



他们才有底气说:这就是演员,你要用形象说话…



但即使是已经做到了这样,拿了无数奖,他们依然谦虚地说:


表演是永无止境的,只能说更好,没有最好…



或者非常平淡地说: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演员的艺德,从进学院开始,我们就说,不要爱心中的自己,要爱表演这个艺术…



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他们始终带着敬畏,把每一场戏,看作最后一场戏,他们常说:戏无大小,我们珍惜能够给我们的每一寸胶卷…


他们始终珍惜每一位观众:最重要的是观众,他发自内心地说你好,这就最满足了…



不止是演员,你还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较真与努力。


虽然技术并不发达,但挡不住中国电影人的热情与用心。


比如妆发。


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染发技术,《白毛女》一头白发,怎么做到?



是化妆师孙月梅,试了无数次,试到的办法。


把赛璐璐片绞碎,一种合成塑料,泡在胶里,再把牙粉倒在胶里头,不断搅拌,这样就能染白了…



染的过程中,还不能顺着染,要一小撮一小撮提起来用牙刷染,白粉才能挂上…


染完后,头发全炸起来了,还要小心翼翼地把头发捋直…



这一套流程下来,相当麻烦…


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未想过放弃,他们不仅最后做到染白了,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白毛女的头发,不是一下全白的,是从灰一点再到全白,他们还做出了变化…



最后非常成功,茅盾为《白毛女》颁发了一等奖,给饰演白毛女的田华,颁发了金制奖章…



更重要的是,全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个一头白发,躲在山洞里的女孩…



还有对胶卷的讲究:


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单单为了胶卷的色调统一,他们不惜全剧组又重拍了一次外景…



对布景的讲究。


拍《神秘的旅伴》,为了还原云南的美景,4个摄影棚全开,里面还原了瀑布,布满鲜花,连演员看了都说:太美了!在云南都找不到这么集中的地儿…



正是由于演员们的努力,整个摄制组的用心,在那个年代,我们涌现出了各种佳作:


《白毛女》、《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


在那个年代,有资金的缺乏,有技术的落后,但匠人精神,却是丝毫未减…



而到了现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晚上。


南京居民区。


一台放映机,胶卷,一群人,椅子。



当放映员小心翼翼地,把胶卷一格一格,放入放映机,拨下启动…



当放映机转动,当天色渐暗,当放映起当年这些影片,电影的光,逐渐爬上每一个人的脸…



当片中人物,在一抬眉一举手之间,逐渐闪耀出,那个年代独有的风韵…



你会由衷浮现出一句感慨:这才是电影,这才是演员…


《演员》明天(10月30日)院线上映

乌鸦强烈推荐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为真正的表演艺术家,点亮“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