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8禁,还嫌尺度不够???

电影 作者:十点电影 2021-10-18 14:10:23

转载来源:K社(ID:theKeytheKiss)

好莱坞电影一直是标杆式的存在。

但没想到最近网飞悄悄上映了一档纪录片,短短一个小时内,几乎扫射了好莱坞电影所有的套路。


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将好莱坞电影进化到今天,用过的那些俗套元素扒了个干干净净——


网飞勇到什么程度呢?

在纪录片中疯狂diss好莱坞「大尺度影片」拍的太含蓄。

万万没想到,好莱坞也有被嫌弃不够open的一天。


尽管在我们看来性感剧情与大尺度从未缺席过好莱坞电影。

可对于去年用一部拍的比好莱坞还污的剧,狠狠「讽刺」了对方的网飞来说。

好莱坞的尺度还是欠缺了些。


欠缺到哪里了?

开车只敢暗示,不敢... ...


因为在早期性丑闻频出时,好莱坞经历过一次全方位的「整风」。


那时规定电影中演员必须有一条腿踩在地面。

导致我们看到不少激情戏的名场面都是这个姿势。

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镜头美感,是真的逼不得已,出此下策。


等到分级制度出来后,原以为可以自由了,没想到好莱坞激情戏的套路还是逃不了永远的三板斧——

抚摸,音乐,和角度。


于是,纪录片里出现了网飞对好莱坞的灵魂发问——

不能拍,要怎么暗示啊?


随后片中大致总结了几种好莱坞常用的暗示套路。

譬如古早一点是被风吹开的门、火车等等... ...


当然现在进步不少了。

看,高科技出现了朋友们,有飞船!


diss完激情戏,好莱坞的「爱情片」也没有逃过吐槽。


纪录片里就差把桥段老套几个字大大的打在画面上——

相爱的两个人相遇时一定要设计一个搞笑而刻意的理由。

导致观众看见拿咖啡or饮料的主角走过转角时就立刻能猜到后续,毫无观影体验。


恐怖片因为设定清奇也没躲过一劫。

比如在大多数恐怖悬疑类电影中,为什么猫出现就一定代表着邪恶?


是不是玩不起,是不是欺负猫猫可爱。


难道仅仅因为猫喜欢宅在家里各个角落就可以「污名化」它这么久吗!


在好莱坞的恐怖片里,与猫猫待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是狗勾。

因为大多数宠物(除了猫)在电影中都会被设定为「报警器」,他们往往比人类更早一步发现危险。

而且这类报警器,大多都由机敏的小狗勾担任。


懂了,好莱坞是狗狗党。


至于好莱坞最卖座的警匪片,更是被吐槽的重灾区。

纪录片里总结出了好莱坞式警察的共同点——

特立独行,不服从纪律,喜欢独自冒险,比起警察来说更像牛仔。

最主要的是,至少有50%还酗酒。


为了配合警探不羁且正义的形象,电影中法律体系往往会被塑造的极其愚蠢。

动不动就在关键时刻要求警官停职,交出警徽和枪。

活脱脱的猪队友。


除了上面几种,还有一些吐槽令观众会心一笑。

实在扫射的过于精准。


一旦配角聊起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抱负,自己即将要去完成的事情。

ok~那就代表着,死期将至。


角色出场后,有疤或身体残缺的大概率就是反派。

哪怕它是个狮子也不能例外。


参加葬礼的不止有你的亲人,一定还会有一个孤寂的角色站在远处凝望。


每每到了关键时刻主角使用的高科技一定会失灵。


拆炸弹时必定要等到最后一秒才成功。

仿佛早一分早一秒都不能凸显紧张气氛。


不止如此,好莱坞电影在情绪表达上也有些乏善可陈。

逢「惊讶」必表演喷水,几乎在所有的喜剧片里都能看到这一桥段。

几十年都没有变过。


而表示愤怒则必须扫空桌子。

好像力度越强,桌面越空,主角的怒气值就越高。


如果是在办公区域,键盘电脑之类扫不掉怎么办?

没关系,摔它丫的!


看完这些套路,是不是脑子里一瞬间浮出了不少电影。

可以说,纪录片帮影迷们将憋在他们心里许久的话,一吐为快——


不过这些只是前菜,尚且不算片中吐槽力度最大的地方。

真正敢的是,它撕开了不少好莱坞电影里隐形歧视的真相。

例如「种族问题」。

大概从过去到现在,好莱坞电影都喜欢塑造——

白人救世主与快乐、睿智的黑人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往往还不会同时出现。

代表性的如奥黛丽赫本的《修女传》。


故事里的白人总是以救世主的姿态展示自己的仁慈。


相对应的,不少电影里也会出现一个类似于NPC的黑人存在。

他们乐观且热心,或提供指引,提供智慧,或保护主角顺利完成任务。


一只脚已经有些踩雷,另一只也岌岌可危。

纪录片里介绍到,LGBT人群有时也会感到被冒犯。

即便好莱坞擅长并喜欢拍摄相关题材,然而他们为LGBT人群安排的结局往往不太美妙。

据统计,提名奥斯卡的性少数群体角色里,有40%的角色,活不到播放片尾演员表的时候。


不过在所有问题里,片中里反复讲到电影中存在对性别「区别化表现」。

典型的如「蓝妹妹原则」——

在充满阳刚气的冒险电影里,必然有一位女性。

而且这名女性的唯一作用是:利用自己刻板的性别、气质、形象突出形形色色的男性角色。


这个说法最早出自《蓝精灵》。

或许有人还记得,在蓝精灵国度里唯一的女性就是蓝妹妹。


发展到现在,「蓝妹妹原则」更像是一种男性凝视——

男人是普遍的,女人是特例;男人是重点,女人是辅助;男性角色是一个个的独立个体,女性角色是套路人物。男性定义一个群体的核心价值和故事发展,女性只因为她跟某个男性角色的关系而存在。”


因为太过普遍,导致许多观众可能看过了不少「蓝妹妹」作品而不自知。

007系列、复联系列、银河护卫队,包括DC宇宙里的神奇女侠... ...


并且,好莱坞男性视角为主的电影中,在性别上微妙的点不止蓝妹妹一处。

很多电影中都能发现,男性的求偶战略可以是死缠烂打甚至直接骚扰。很多从男性角度拍摄的电影,有些情节的本质就是跟踪狂。例如暮光之城,说我喜欢看你睡觉。


然而大部分时候,只有男性跟踪女性时才会被赋予性感、真诚、执着、深情等等特点。

反之,如果是女性角色缠着或者跟踪男性角色。

那这名女性角色,大概率是恶人或死缠烂打不识趣的存在。


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电影的痛点。

美国漫画家Alison Bechdel在80年代提出了一个测试,她认为不管在文学影视还是漫画作品中,合格女性角色塑造至少要达到最低标准——

- 电影中必须出现至少2名女演员,而且她们必须有名字。
- 这些女演员之间必须有对话。
- 对话主题不能涉及男性。


看起来条件并不算太过苛刻。

然而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7020部电影,到现在其中4042部(57.6%)达成了三项条件,714部(10.2%)达成了两项条件,1530部(21.8%)通过了一次测试,734部(10.5%)一个条件都没达成。

之后的几次调查,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回顾一些经典电影,包括一些可以在影史上“封神”的作品,能通过测试的并不多。


不仅如此,未通过测试的电影,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也无法通过「性感台灯测试」——

如果某作品里的女性角色可以被一个性感台灯取代,而整个故事基本不受影响,那么这个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存在问题。

换言之,即便去掉女性角色,电影的走向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女性角色是否单薄,或许并不能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

但至少「好莱坞套路」在无数多的素材和60分钟有限的篇幅里,还愿意将之提出并拿来加以讨论。

总算是一个好的讯号。

如果从网飞到好莱坞,内容制作上都能意识到缺失的部分。

或许我们将迎来更多的观影选择。


今天的套路大吐槽,估计很多小伙伴越看越眼熟。

诶,很多套路似乎国产剧里也见到过。


譬如我们就有不输好莱坞的暗喻镜头,并且充满「意境美」——

红烛、床幔、风铃、水波...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国产影视剧套路,小伙伴们可以大胆在评论区回复。

说不定,下一期国产版「俗套大盘点」里就会出现你的提名。

【在看】,来互动啊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