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又一网红被封杀,这潜规则该戳破了

态度 作者:独立鱼电影 2021-09-15 22:48:58

直播、短视频风头正劲。


随之而来的,是网红乱象丛生。


最近一年,大网红频频暴雷


去年年底,粉丝近1亿的带货主播辛巴。


因为卖假燕窝,遭平台封停60天。


前不久,突然走红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徐勤根。


疑似因骗取粉丝钱财,也被禁言。



最近,土味顶流郭老师


因内容涉嫌违规,遭全网封禁,查无此人。


在此之前,她坐拥千万粉丝。


自创的「集美」「耶斯莫拉」成为网络流行语。


直播片段被制作成表情包、鬼畜视频,全网疯传。



有人趋之若鹜,将她视为「快乐源泉」;


有人避之不及,批评她「恶臭低俗」。


但随着全平台封号,一切争论都画下了休止符。


而我们也是时候,重新审视「网红」这个群体——


《虚名》

Fake Famous 




艺术家安迪 · 沃霍尔曾断言: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 15 分钟。」


为了检验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个美国记者主导了一项社会实验。


通过海选,选出3个不安于现状的普通人。


看看是否能将他们打造成网红。


多米妮是个小演员,事业发展并不顺利。


此前她面试的一个角色需要演床戏。


但她拒绝卖肉。


于是只能演一些没什么露脸机会的龙套。


收入很少,不得不在服装店兼职。


而这次,她愿意配合团队的一切安排。



克里斯是设计师,嘻哈潮男。


梦想创造自己的服装品牌,把艺术和潮流进行到底。


他想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成为网红,同时也承诺会有选择地听取团队意见。



威利是房地产助理,性格敏感。


日常就是握着两个手机,不间断地和老板以及客户沟通。


他对网红了解不多,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只想成为社会精英,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多赚一点钱,多获得一点关注,被社会认可。


虽然他表面服从团队决策,但私下里会反复质疑这样做对不对,有很重的思想包袱。


 

人选敲定后,团队开始着手包装他们。


首先,确立人设,改造形象。


多米妮外貌条件不错,可以走颜值博主路线。


发型、妆容都改造得更加精致有辨识度。



克里斯则自带健身、潮流、穿搭的标签。



威利则是应酬不断的精英形象。



其次,内容生产。


网红每天需要更新三四条动态,以营造和维持人设。


为了把多米妮和威利打造成有钱人,团队聘请了专业摄影师


以一天600美金的价格,租下了带游泳池和大花园的别墅。


执导多米妮凹造型,拍出高级又性感的照片。


发布时还要附上某五星级度假酒店的定位。



此外还用到了各种小道具。


比如在盆里撒花瓣,在脸上贴黄瓜。


冒充正在度假。



切一盘黄油,撒上巧克力粉,伪造成高级甜点。


再开一瓶廉价香槟。


上流社会生活的奢华感,有了。



而克里斯的场地费用要便宜很多。


只需要租一个私人仓库,伪造成私人健身房


但更大的开销,花在租用各种健身器械上。


牌子还不能太次,不然就会被其他健身达人一眼戳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买粉丝和水军


三位嘉宾的初始粉丝量,不过一千出头。


就算有了精心拍摄的照片,也难以实现快速走红。


于是,主创给每位嘉宾都买了假粉。


119块60分美元,能买到7500个粉丝。


比起咱们国内的价格可是贵了不少。


因为这不是普普通通的僵尸粉,而是黑客通过盗取的真实用户资料,做成的「傀儡程序」



他们有着真人的头像、简介,而且会模仿真人和博主互动


不过,评论、点赞又是另外的价钱了。


这一切购买项目都可以明目张胆地在网站和APP上搞定,根本不需要求助于暗网等等地下渠道。



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投入了很大的前期成本后。


实验终于有了进展。


多米妮开始收到各类品牌的邀约。


从免费产品到植入广告,她来者不拒。


并且通过一场活动,成功打入了网红圈。



为了维持热度,必须要有持续的、高质量的内容输出。


撰写文案,产出成片,都非常消耗脑力。


艺人只需要完成工作、接受采访、拍拍硬照,不需要随时随地和观众互动。


而网红们,不仅每天发数条动态,还要和粉丝密切互动,时刻关注数据变化


圈内竞争更是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压力下,威利选择将账号转成私人可见


3个月来,他收到了大量的信息轰炸。


其中不乏陌生人的骚扰和恶评;


以及亲朋好友的质疑之声。


他因此患上严重的数据焦虑,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看评论和点赞。



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工作生活,更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他变得更自卑,紧张,爱胡思乱想。


于是他决定退网一段时间,回归现实生活。



而克里斯同样有烦恼。


虽然他成功接到了推广,但后续维持人设才是最让他吃不消的。


他被团队带去一间假的头等舱拍照。


据说这里十分热门,早早就被订满。


但他到了现场之后觉得这很可笑,拒绝将照片发到网上。


并且开始删除一些僵尸粉和假回复。


他还是想靠自己的才华出名,而不是走捷径。



他把自己比作「石雕」,没办法二次塑性。


而将多米妮形容成「黏土」,可以让团队随意拿捏。


但两人的涨粉速度,变现能力已经无法相提并论。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克里斯的人气还介于素人和小网红之间。


而多米妮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网红,有10万活粉。


她不仅接到了一些大牌的推广。


表演事业也有了转机,获得了更多的试镜机会。




截至本片上线时,这个实验仅仅孵化出了一个网红。


也就是走颜值路线的多米妮。


如今,她已经有30多万粉丝,每天更新各种光鲜亮丽的「日常」。



粉丝数量有水分,看似高大上的照片也几乎都是伪装


这正应了片名那两个字——虚名


名气是假的,名气背后的一切也是假的。


虽然这场实验发生在美国。


但在国内,造假也已成为网红行业的潜规则。


一方面是内容造假


颜值、炫富类博主,经常会去高档酒店、餐厅打卡。


实际上并没有入住或用餐。


要么是和同行「拼单」,轮流拍摄,要么是由运营网红的公司买单。


至于豪宅、豪车、奢侈品,也可能是租来的。


就连朋友圈的文案、照片,都已形成一套产业链。



更有甚者,靠这些假象为自己营造富豪人设,目的就是割粉丝韭菜


比如去年被扒的某百万粉丝网红。


她在工厂摆拍,谎称自己曾经是制衣厂女工。


后来靠自己的奋斗,五年内赚了70多亿。



但当粉丝加她的联系方式后,才知道这一切只是为了骗人加盟,疑似传销组织。


而她的视频里出现的豪宅、豪车,全部都是租来的



美食博主造假更是普遍。


有的博主是吃了再催吐。


有的则是根本不吞咽,全靠后期剪辑维持「大胃王」人设。


比如,虽然没动嘴,视频里却有吞咽的声音。



或者,碗中的面一秒变少,桌上的肉也变没了。



更有甚者,干脆假吃假喝。


把观众当24K纯傻子。



还有美妆博主、健身博主推广产品,却不亲自试用。


全靠P图夸大产品效果,不顾消费者权益。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而这些网红背后,有一个支撑他们的庞大产业链。


也就是数据造假


在网红的体系内,粉丝量、互动数量,直接代表着可变现的流量。


网红们正是借由这些数据,唬住不明真相的用户,促使他们对网红产生信赖,进而买单。


纪录片里提到,以前的社交平台上大概只有7-8%的假粉。


但现在,即使是一线艺人的账号,也有5-6成的水分


规模小的假粉卖家,一个月能赚300万美元。


而大卖家的收入能飙到10倍以上。



国内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央视就曾经曝光过虚假流量。


只要肯花钱,不仅能买到粉丝、账号;


还能买到转发、点赞、评论。


100次互动仅需10元。


买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灵活定制私人业务。



讽刺的是,假数据带来的却是真金白银


美国顶流金卡戴珊,一条推广的价格是50万美元。


但在19年,她曾被曝光有数千万假粉。



而各大平台却对这种弄虚作假视而不见。


因为即便是虚假的数据,对这些平台来说也是实打实的流量。


片中保守估计,虚假流量可以为企业提供至少一两千亿美元的市值


总之,数据造假就是网红、假粉卖家、平台三方获利。


而普通网友成了受害者,待收割的韭菜。


不少想要投放广告的商家,也被假数据忽悠上钩。


去年就有人爆料,某主播收了助农产品的卖家高价坑位费。


结果最后只卖出了3把扇子。



还有商家交完巨额坑位费后,发现带货效果不理想。


当他们询问网红后,本来直播观看量是2万,立马飙升到30万+。


但最后的有效订单只有50笔。


这已经和诈骗没什么区别了。



流量造假,败坏的是整个社会风气。


当大家习以为常后,劣币就开始驱逐良币了。


越来越多原本正常的博主,也变了味。


毕竟,造假是走红的捷径。


就像郭老师。


最初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在网上放一些自己摘棉花的日常。


直到因恶搞意外蹿红后,就再也不愿回归真实。


平时吃个葡萄也能戏精附体。



担心观众审美疲劳,人气下跌。


就和男朋友达令演起了剧组夫妻。


今天在屏幕前疯狂秀恩爱,明天就直播「家暴」现场


目的就是制造噱头,让外界猜测两人的感情状况。


直到有人问需不需要帮忙报警后。


她才慌忙澄清两人是在演戏,没有真的打架。



郭老师的成名之路,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装疯卖傻


她自己也清楚得很:


 「你们别把我当偶像,我知道你们都把我当笑话,我什么都懂。」


账号被封禁后,郭老师继续在小号里表示复出的打算。


并准备吟诗一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结果却念成了:「春风吹不尽,野火吹又生。」


但从这一次的封禁力度来看,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一个郭老师倒下了。


就有千千万万个「郭老师」站起来。


弄虚作假的网红,前赴后继,占领平台,收割快钱。


这固然是行业整体风气所致,但如果没有市场,没有需求,就不可能催生出这样的乱象。


根据片中的数据,全球有近40亿网友


大家每天花在各类社交网站上的时间,合计超过100亿小时


网络人格逐渐高于现实人格。


网络影响力与现实影响力挂钩。


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红」已经击败「宇航员」「医生」「律师」「科学家」。


一跃成为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



新华网曾在2017年做过一项调查。


超过一半的95后,表示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网红


那时,直播行业还刚起步。


假如今天再对00后做这个调查,这个选项的占比恐怕只会更高。



当然,我们无法阻挡大势所趋。


但也要必须时刻警惕它的负面影响。


网上那些炫目的假象,本质是「奶头乐」


除了消磨人的时间和意志,增加焦虑感外,就没什么作用了。


比起在虚拟世界里找存在感。


不如回归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