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本月院线最佳,高口碑国产黑马,强烈建议全日本公映!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21-03-20 19:44:39

上周日,乌鸦穿越了大半个广州,去看了一部电影。


点映只有一场,令我诧异的是,影厅里座无虚席…


我衷心希望,正式上映后,这部电影能不亏本:《又见奈良》



2005年,日本,奈良。


这天,八十多岁的陈奶奶,只身从中国东北,来到日本奈良。


老人这辈子从没出过远门,来日本,更是头一次。



但她和日本,也不能说陌生…


因为,她养大的女儿,是一名,日本遗孤。



六十年前,发动战争的日本,宣告战败。


由日本政府派出的“开拓团”,在东三省一带滞留。


不少家庭因为父母双亡、父亲战死等原因,无力抚养襁褓中的婴儿,选择把孩子,交给当地的农民家庭养育…


这些日本人遗留在中国的孩子,后来有了统一的名字:遗孤。


这些孩子喝着松花江的水、吃着棒子面粥、看着东北的雪长大,除了血统是日本,他们的生活习惯、口音腔调,都是妥妥的东北老铁…



陈奶奶的养女,就是其中一位遗孤。


当年,陈奶奶夫妻俩从一位日本母亲的手上,接过了这个小生命。


他们给孩子起了好听的名字:陈丽华。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供书教学…虽说是养女,但两口子一直把丽华当亲骨肉对待。


陈奶奶心里很清楚:作孽的是另一些人,孩子没得选,这条命,没有错啊。



八十年代初,随着中日两国的相关政策变化,不少遗孤陆续到日本,寻找失散多年的生父母。


虽然万般不舍,但和绝大多数养父母一样,陈奶奶仍然签下了让养女回日本的同意书…


归根落叶,母女一场,终有一别。


1994年,将近五十的陈丽华,回到日本寻亲。



她常常会给陈奶奶写信:亲爱的母亲,我在日本很好…等我安顿好了,我一定接您过来,与我团聚…


信中,陈丽华总是让母亲放心,自己在外有工作,有房住,有人帮。


找到亲生家庭需要一点时间,但她很有耐心,也很有希望…


陈奶奶虽然牵念,但也不再担心。



可这两年,丽华不再寄信回来;


陈奶奶按照地址寄去日本的信,也全部打回头…女儿失联了。


又担心又害怕的老人,考虑再三,决定自己来日本,寻找女儿的下落…


根据信里的蛛丝马迹,奶奶走访了女儿住过的公寓、工作过的地方、提及的街道和社区…却始终没有好消息。



在当地遗孤和相关人士的口中,奶奶逐渐发现,回到日本的女儿,这些年的际遇,和信中写的,完全不一样…



描写战争遗孤的电影《又见奈良》,2021年3月19日,全国公映。


影片早在几个电影节亮相,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



目前豆瓣评分7.6,由电影《米花之味》的导演鹏飞执导;


《米花之味》里的妈妈英泽,这次饰演需要用到大量日语的遗孤二代;


因为时间有限,英泽只能在剧组里短时间学习日语,但她专业的态度、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惊喜。


曾导演电影《澄沙之味》的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中国导演贾樟柯,担任本片的监制。



本次担任主角陈奶奶的老戏骨吴彦姝,在片中贡献了绝佳的演技…


她把一位柔韧宽仁又彷徨无助的母亲,以自然流畅的演绎,刻画得传神细腻、丝丝入扣…



据说,在导演邀请吴彦姝出演电影时,老太太本来是档期已满的状态;


但她看完剧本之后,当下就决定挤出时间,参与拍摄。


吴彦姝说:我实在太喜欢这个角色,也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有网友评价:良留不在胶片里,就如遗孤们走不进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可那些画面全部留在记忆里,好似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依然在倔强地存在着。我的爱不知何时再相见,只是因为它步履不停地穿街过巷,把它留在了我所踏足的每一片印迹里…



2019年初,导演鹏飞决定拍摄一部,遗孤题材的电影,随后在奈良花了8个月体验生活。


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接触相关群体时,他了解到,很多遗孤母亲,想去日本再见见孩子,看一眼他们的故乡。


但绝大多数母亲,一生都没有这个机会…



和有关战争的电影一样,《又见奈良》的内核,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被抛弃的日本遗孤,回到故国寻亲后失踪…


异国寻女的母亲,不断寻找,也不断被落空的现实打击…



然而,虽然是这么一个沉重的题材,导演却处理得十分克制和内敛…


在所有可以“重如泰山”的情绪,电影都选择了“轻如鸿毛”的展示。


比如,几处轻松俏皮的笑点:老太太突然蹦出的俄语;不会日语又想买肉,灵机一动学羊叫;



奶奶人生地不熟,好心把海鲜放生到湖里,后来才知道是海螃蟹…


只好苦笑自嘲:那就希望,它能适应湖里的生活吧…


像在说螃蟹,又似乎在说,那十几年前离开的养女…



比如,回到日本的遗孤,都保留着一口东北话;


虽然在日本生活了半辈子,但是中国的样板戏,仍然信手拈来…


无论如何都要安一口“大锅”,接收中国的电视台,天气预报、实时信息必须要先关心中国的情况…


看到那样的情景,“乡愁”二字,反而在他们身上,难定义了…




比如,养女陈丽华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关于她在日本的行迹和记忆,都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猜测和找寻。


慢慢地,在别人的讲述中,奶奶才知道孩子多舛的遭遇:


被歧视、被冤枉、被驱赶、被欺凌…受尽苦楚。


伴随着奈良和蔼的风景、柔和的月色,当事人深邃又无处倾诉的痛苦,在云淡风轻中渐渐展现,更多了一层无奈又悲凉的伤感…


那些躲藏在话语背后的苦痛和哀婉,是一个个受尽屈辱的历史受难者。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在侵华战争期间,为了开拓疆土,日本政府派出共计20多万日本农民,用驻扎、落户的方式,侵略中国东北…


这些日本农民,史称开拓团。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



但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开拓团,却首先成为,被日本政府弃之不顾的人…


为了活命,他们匆忙逃上山,却发现日本政府早已撤退干净;


有人开始自杀…


有遗孤回忆:当时有同学吃药自尽,死不利索,拿刀划肚子…药物发力,没力气捅心脏了,最后用尽全力抹脖子,死了…



跑到最后,这些开拓团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还有无依无靠的妇孺。


他们有的把孩子放在当地农民的家门前,让孩子赌个运气;


有的带着孩子挨家挨户敲门,交付一番后,决绝离开;


当时的山间和草地、茅房,都是逃亡失败的开拓团,面黄肌瘦的婴儿在父母尸体边,绝望地哭泣…


东北当地的农民,看到奄奄一息的婴儿,决定抱回家抚养…



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看,有近4000名日本遗孤当初被留在中国;


中国养父母们的数量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有很多日本遗孤,都曾被多位养父母接力抚养。



1945年,走在田里的张太太和丈夫,看到一个被和服包着的小女婴。


夫妻俩知道,这是日本后代。讨论过后,他们决定把孩子养下来。


然而,三天之后,丈夫被日本兵刺杀…


所有亲戚都劝阻张太太: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再抚养这个女婴。


张太太擦干眼泪:日本兵该千刀万剐,可是孩子,啥都没干啊…



1945年,3岁的中岛幼八被东北养母孙振琴收养。


因为营养不良,养母夜以继日地精心照顾他,每天给他揉肚子,把吃的东西嚼烂嘴对嘴喂他吃;


为了讨个好彩头,养母给孩子起名“来福”。


中岛幼八(右一)和养父母一家合照


养父早逝、养母改嫁,家里几番困苦,但家里从来没让孩子受过一点委屈…


养母总对他说:以后你要回日本,就告诉我,我就是把牛卖了,也给你张罗盘缠。


中岛幼八说:我虽然流着日本人的血,但长着中国人的肉。


中岛幼八从中国回到日本时渡的船“白山丸”


1945年,患上淋巴结核的日本遗孤杜冬梅,被杜凤山夫妇收留抚养。


养父母带着她跑遍医院寻求治疗,三年中,就为养女杜冬梅先后做了四次手术;


在漫长的求医路中,养父母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亲朋好友不少债务…


尽管如此,养父母从来没有怨言。不仅给孩子治好了病,还供孩子读大学…


杜冬梅在日记里写道:从生命到灵魂,我都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


杜冬梅展示她与中国养父母的老照片


日本遗孤郜风琴,小时候被邻居家小孩骂“八格牙路”(日语:混蛋),养母从来不肯让她吃亏,抄起家伙就去讨说法:


我的心肝宝贝,怎么就是八格牙路?再胡说就给我小心点!



其实,从1950年开始,就有不少民间志愿者和遗孤亲属们,通过中国红十字、日中友好协会等组织开展寻亲活动。


日本民间团体,纷纷要求政府展开行动,但日本政府的回答,却相当无情:遗孤问题属于个人问题,应由遗孤本人和亲属解决。


日本政府的不作为,造成了最坏的后果:遗孤们耽误了最佳劳动能力,九成以上的遗孤回到日本,都只能过着底层生活,干着最辛苦的体力活,还受尽歧视和白眼…



198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大臣,在哈尔滨会见日本遗孤的养父母时,代表日本国民,对这些大爱无私的中国养父母,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尊敬。


1999 年,日本志愿者在沈阳建立了中国养父母纪念碑,碑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痛苦。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八十年代开始,遗孤们开始陆续回到日本。


养母沙秀清回忆:那天,孙子让我给他们签字回日本…街道办的人都说替我不值…


我说啊,强扭的瓜不甜,家在那边,回去吧…



面对离别,他们总说:人家亲爹娘在那边,让他们去吧。


这些养父母,无一例外,全部是心地善良、真挚朴实的中国农民。


在时代和历史的窘困下,他们却选择,对养子养女施以援手,用最本真、朴素的人道之情,勾勒出人性最光辉的图景。



在点映会上,乌鸦看到,电影院做了一张海报。


海报上,有这么两行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时代落下的灰尘,他们藏匿、擦拭、呵护…即使最终,只能看着孩子们消失在人海,不再归来。


我们不该忘记,在历史的灰暗处,曾有一些慈悲、无私的人,用一生的时间,捧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活于世上…


他们是清高的明月与云雨,滋润照拂在青山与两乡。


《又见奈良》院线热映中

乌鸦推荐





“在看”,为纯朴至善的中国养父母,祝福致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