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韩国人,这回看你怎么偷?!

态度 作者:吐槽电影院 2020-12-21 23:58:34



央视发威了。

前段时间韩国人跟我们争汉服起源,居然说我国的汉服其实是起源于韩服?

中国历史研究院看了都觉得是“笑话”

他们甚至搬出了不知从哪里来的所谓演变过程,试图洗脑韩服“自古有之”。

我们的汉服才是“不正统”的。


抢,就硬抢。

连“死丫头”于正都忍不住开炮回怼,态度很刚:


虽说平常总是调侃,哪里有热度,哪里就有他,但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于正这回还真不是为了蹭热度才发声。

早在韩服易汉服还没有被国人注意到的时候,于正就已经在呼吁警惕这种现象,只不过现在才终于引起了大众关注:

 
在被我们甩证据打脸反驳之后,韩国网友仍不死心。

又㕛叒发起了一出韩服挑战,扩大洗脑范围。


其实,韩国人这些年的文化挪用现象已经不是少数。

抢注文化遗产:

比如韩国刚刚申遗成功的燃灯会。

从预备申遗开始,韩国人就对我国自信出警,说我们放河灯是抄袭他们的燃灯会。


???

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推行环保不怎么放了,就成了你们的吧?


还有对传统习俗“去中国化”

把中国传统的春节称为东亚文化,中国风替换为“东洋风”……


只要是中国的,就是东亚各国通用的,也就可以是他们自己的。

甚至篡改历史,盲目自信:

声称韩国有5000年历史。(?)


光是泡菜就有3000年。(?)


认为活字印刷术是韩国1300年前发明的。(?)

(注: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历史距今也不到1000年)


四大发明都能抢,下一步是不是要说四大名著也是用韩文写的了?


举国之力一步步蚕食别国文化,取而代之。

这样的用心,深扒之下,细思恐极。

我们国家那么多历史文物不宣传,再过几年,岂不是都要成为别国口中的“传承”?

别急。

国家级“回怼”来了——

《国家宝藏》


节目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季,像这样正统的文化传播节目一直是口碑占优,收视不高。

很多人觉得,看综艺不就是图一乐,何必正襟危坐来上课?

但,这次不一样。

经历过韩服风波以后,暴露出相比其他国家,我们最缺的一点就是「文化自信」

而《国家宝藏》以通俗易懂的人物故事,讲述博物馆真实古物的历史背景,人证、物证俱在,打的就是偷窃者的脸。

第三季第一期就能看出节目组的用心良苦——

通过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故事,驳斥长久以来外国对我们5000年历史的质疑。

故事里,洋大人们自诩科学先进,瞧不起清朝的科学发展,觉得我们落后他们几百年。


转眼就被王贞仪反驳:

你们那些理论,哪一项不是我们早就发现了的?


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还真当自己是万物起源了?

好一出借古讽今


中国作为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要说证据,国宝就是证据

金嵌珍珠天球仪上一千多颗珍珠,所代表的一千多颗星星,都是我国历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累计成果。

比如,现在我们所说的第谷超新星,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1572年11月11日夜里观测到的,所以以他命名。

但在金嵌珍珠天球仪上也有这颗星。


翻阅《明神宗实录》,会发现早在隆庆六年,我国的天文学家也已经发现了这颗星星:

“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


这个日期,甚至比第谷发现得还要早上三天。

以天文证地史。

我们的历史从未断绝,也未曾有过捏造。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黎耕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

“放眼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的天文观测记录是最完备的。”


正因为完备,所以像第谷超新星这样的“撞发现”,并不是偶然。

著名的哈雷彗星,每隔76年回归一次。

而在中国的天文学记录上,从秦始皇七年到清朝的宣统二年,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哈雷彗星的29次回归,我们一次都没有落下,全都记录在案。


“现在国际上有个共识,如果要查找(距今)400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记录,只有中国的文献是最靠谱的。”

敢说出这句话,是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沉淀下来的底气。

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自信。


“谁知道你们说的5000年是真是假?”
“天知道。”


网友们在这段下的留言,完美诠释了《国家宝藏》这类节目存在的意义。

同为自称5000年历史的“古国”,请问,韩国拿得出这样的铁证吗?

故事的最后,王贞仪满含希冀地期待,一百年后,一千年后,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宇宙。

子枫妹妹这段带着哭腔的台词太感人了

这句话,放到嫦娥五号刚刚结束探月飞行的日子,格外感动。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对宇宙的仰望和探索。


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是专属我们的“中国式浪漫”。

其他国家偷得走虚有其表的形式,却学不来这份民族传承的精神。

牛郎织女和嫦娥也被韩国人认为是他们的传说

《国家宝藏》第二期,有位素人成了最大的泪点——

赵震,文物摄影师,专门拍摄秦俑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戏称自己是为兵马俑做“身份证”的人。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每天6-8小时,坑内冬寒夏暑,还得不断攀爬、半蹲、下跪、除灰。


遇到狭窄的坑缝,专业相机根本进不去,只能用手机拍摄。

找好角度以后语音拍照,一天下来得喊几千声“拍照”,嗓子都快喊哑。

但他一直强调:“我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兵马俑身份证

赵震对兵马俑的尊敬与热爱显而易见。

他工作了23年,拍摄了862尊陶俑,放在普通打工人身上,早已进入了厌倦期。

但是他每天工作前还会沐浴更衣,把兵马俑坑当做自己的神殿,去敬仰他心中的神。

提起自己的工作,他几次眼含热泪,动情地描述,透过镜头看着兵马俑的眼睛,他能感觉到兵马俑的呼吸。

“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夕阳的余晖打在兵马俑的身上,他看见的不仅是陶俑的脸,更是那个大秦帝国落日的影子。

泱泱千年,祖先留下的文化宝藏何其丰富,又何其精彩。

这些宝藏照亮前人的过去,也指引后人前行。

在说到某次拍摄时,赵震格外激动。

他在坑内工作一抬头,看见面前一个兵马俑的嘴唇上有半个指纹。

那是两千两百年前,工匠留下的指纹。


留下这个指纹的工匠,当年也和他一样,驻足这个兵马俑的面前,埋头工作。

此刻他和那位工匠,通过一具陶俑,紧密相连。

清理一具陶俑,需要数十天,在某次清理工作中,他拍摄了3000张照片,记录整个过程。

他对清理过程的理解也很动人:

我们剥离的是泥土吗?
不是。那是时间和历史。

两千年前的秦人早已消失,他们变成了泥土,成为支撑我们站立的大地。


在《大秦帝国之纵横》里,富大龙扮演嬴驷,以秦国的口吻说出了祖先的心愿:

“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如今,怎么能明月尚在,传承尽失?

真希望韩国人能看看这个综艺,看看他们盗取的是多么珍重的宝藏。

但,比起指望他人良心发现,我更希望的是,中国人自己先挺直腰杆,守好宝藏。

别让我们的文化,变成别人刺向我们的矛。

推 荐  阅 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
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
“在看”,守好我们的宝藏!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