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小钢炮”的前半生

态度 作者:吐槽电影院 2020-12-16 23:45:40


20年前的一部纪录片,最近突然出圈。


镜头里,开着奔驰、戴着墨镜、已经连续三年打破国产票房纪录的电影圈新贵冯小刚,看起来并不怎么快乐。


他烟抽得很猛,时不时陷入沉思。


有些意外地袒露着自己因出身带来的恐惧


2000年,一档叫做《人生在线》的纪实节目,跟拍记录了冯小刚的一天。



冯小刚的一天,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早上起床,新婚不久的妻子徐帆,手脚利落地收拾叠被。


出门工作前不忘给丈夫倒好水,叮嘱他添衣,提醒他晚上七点去看自己的话剧首演。


典型的贤妻模式。



冯小刚慢悠悠应着,也让妻子多穿点。


但显然心思已经在想着一整天的工作与安排。



出门第一件事,是去看望瘫痪在床的老母亲。


对着定期探访的大忙人儿子,母亲满是中国长辈的怕添麻烦。


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掉眼泪。



母亲瘫痪15年,冯小刚出钱,姐姐出力。


互相帮衬,也互感亏欠。


这天,面临下岗的姐姐,当着母亲面向大导演弟弟开了口:


能不能帮我在剧组找个活干?


冯小刚感到为难,态度有些闪躲。


姐姐动起情来,哭着掏心窝子,干活也是想为弟弟分担



一下子看两个女人哭,给冯小刚整不会了。


他耐下性子解释:


不是不想帮,主要是不想别人说闲话。



“少说话,多做事。


交代给姐姐一大堆进组注意事项后,临走时冯小刚又不忘补一句:


我没答应你呢啊,我再想想,好吗。


这段探访画面,罕见地进入了冯小刚的原生家庭。


它是如此地有冲击力,又是如此地有代入感


笑傲中国电影市场之余,冯小刚也得给亲戚找工作,赚钱养两个家。


再成功,也脱不了人情之累


此外,你也可以从这个片段中,看出冯小刚的谨小慎微。


年仅一岁的时候,冯小刚毕业于北大西语系的父亲被打成右派。


母亲离了婚,独自把他和姐姐拉扯大。



在北京这个遍地权贵的地方,家庭为他提供不了任何支持。


“我小时候在院里这帮孩子,跟他们在一块的时候,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么一个,一块的这些孩子里头,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这让冯小刚从小养成了察言观色、取悦人心的本事。


为他日后进入大院子弟的人脉圈,埋下了伏笔。



1986年的一个夏天,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的郑晓龙将冯小刚引荐给了王朔


而王朔将当时还是美工的冯小刚,正式带入了京圈。


当时一起创作《编辑部的故事》的马未都,这样评价冯小刚:


这人绝顶聪明,东西不须多听,听几句马上就明白你要干什么。


谈话中的尴尬,冯小刚总能用自嘲给舒缓过去。



但冯小刚的幽默和自来熟,并不能完全消解阶级之间的隔阂。


王朔发小、出身大院的叶京,为追忆他们那代人的大院生活,专门拍了一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在这部剧里,叶京狠狠地埋汰了冯小刚一把。


里面动不动就哭,死乞白赖跟这群人混在一起的丑角冯裤子,就是影射的冯小刚。


于是,冯裤子成了外界对冯小刚的蔑称



冯小刚其实看得很明白:


“电影圈有两类人,先天占了优了。一类是,父母就在这个行业里遥遥领先的。他们从小到大,父母的影响力始终在帮助他,使他们可以花三分的力,获得十分的效果;还有一类是当官的孩子,他们父母的影响力,填补了很多他们才情的不足。”


大院子弟瞧他不起,冯小刚内心也未必真把他们当回事。


可是他需要他们的认可和重视。


这种心理体现到交际中的强目的性,也许是重情义的大院子弟最终疏远他的原因。


一心渴望成功的冯小刚,并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连续三次打破票房记录的他,掷下豪言:


“在三到五年里,我还会迈一到两个大的台阶。”



后来也的确如他所言。


《大腕》《天下无贼》《非常勿扰》,让他成为风头无两的商业导演。


大片时代来临,冯小刚不遑多让,一部《夜宴》证明了他不仅可以拍喜剧,也能操盘大制作。


野路子出身的他,与学院派的张艺谋和陈凯歌并列内地三大导演。


“但是我觉得,我再迈八层台阶,我心里的这种恐惧感,也是存在的


普通出身让他从小在社会上就有一种无助感


任何好事都需要自己积极争取,考试永远走不到最后一轮



就算再成功,冯小刚始终无法放松下来。


他认清了自己命如蝼蚁。


“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可以伸出一只手来,像捏死一个蚂蚁一样把你捏死。”



所以在社会这张大网里,能交朋友就交朋友,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影市场正值萎靡阶段,冯小刚成了唯一一个拍电影能赚钱的导演。


在中影的支持下,他开创了贺岁片的先河。


内地电影,才有了贺岁档这一说法。



2000年,中影专门为冯小刚开了个电影研讨会。


会上,第五代导演何群率先开炮。


认为电影发行的地方保护主义,才成就了冯小刚当年的高票房。


这对其他电影是很不公平的行为。



冯小刚在旁边听得不愠不怒,照例还是抽他的烟。


主持人让冯小刚说几句,他拿起话筒,笑着附和:


我觉得何群说得对。


转手递走话筒,让别人发言。



在主持人的一再要求下,作为会议焦点的冯小刚,还是谈了自己的创作思想。


所谓贺岁片,其实就是满足不同的需求。


满足政府的需要,满足投资方的需要。


剩下一点,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满足,满足不了就算



可以说,肯放低身段的冯小刚,比别人提前看破了商业电影的实质。


将中国电影从艺术家的自说自话,扭转到跟观众对话的正常轨道上来。


可那时候的评论界认可冯小刚


影评人骂冯小刚拍的是小品串烧、廉价包袱,没有人物、不像电影。


冯小刚都忍耐了下来,并在十多年后最终爆发出来。



冯小刚擅长拍观众爱看的喜剧电影,可他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其实在贺岁片之前,冯小刚也有艺术理想。


他和王朔一起成立影视公司,本打算把王朔犀利的本子拍成电影,结果拍一部毙一部。


公司撑不下去,王朔远走美国。


审时度势的冯小刚开始拥抱主流。



多年后,为华谊挣得盆满钵满的冯小刚,也拍了很多满足自己需要的电影。


比如《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


但很难说,这是基于他创作欲的需要,还是基于他深植于心的渴求他人认可的内心需求。


开创过一个时代,艺术上也有了代表作,冯小刚心里的恐惧似乎慢慢在消退


又或者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做小伏低。


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小钢炮”



心血之作《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一度无法接受。


2013年,为了回报投资商,冯小刚回到擅长的喜剧领域,拍了《甲方乙方》的2.0版——《私人订制》


票房回来了,但是口碑很难看。


气得冯小刚上网连发六七条微博,和影评人激情对线。



后来更是爆出人心尽失的“金句”:


豆瓣上那群人,都是大尾巴狼。


垃圾观众培养出了垃圾电影。



也不再怕得罪圈内人,明星大腕照样怼。


点名周星驰不会做人,点赞骂邓超没人情味,十问昔日好友崔永元。


当砍杀出来的冯小刚不再收敛锋芒,意外也就降临了。



如今,追随本心的冯小刚不断怀旧,接连拍着文工团往事和纯爱风光片


坦承自己是浪漫感性的双鱼座,在镜头面前掉泪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这个他越来越无法把握的电影市场面前,他唯有承认:


廉颇老矣。



推 荐  阅 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

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

“在看”,重新认识冯小刚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