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爆了!喜剧王炸出手,竟把我看哭

态度 作者:吐槽电影院 2020-10-03 02:35:09

168次。

——这是《我和我的家乡》首映礼后,有媒体统计出的全场笑声的次数。

淘票票、猫眼9.3分,豆瓣7.6分。

——这是《我和我的家乡》正式上映后各大平台观众给出的成绩。

凭这3个数字,这部国庆档期待值TOP 1,稳了。

还不止——

走进影院前,除了准备好揉揉笑酸的脸蛋,记得带上一包纸巾。

发出葛大爷式疑问:

怎么还哭上了?


因为,九大导演、百位演员组成的喜剧王炸阵容并没有止步在一个“喜”字。

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兵分五路,讲述五个故事,风格各不相同。

有类型混搭,有埋长线玩嵌套,有用一个误会引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

共同点是:不只让你笑,也不只让你哭。

笑中带泪,是《我和我的家乡》高级之处。


如何打开观众笑与哭的开关,令人充分共情?

五组导演都摒弃了盲目煽情或扁平说教,紧紧抓住两点:

小人物,真感情。

先看“人”——

五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从事职业、个人气质,处处有日常生活的痕迹。

《北京好人》里的张北京,在停车场收费赚钱,梦想是买台dream car做专车司机。老家来的表舅则在北京送外卖。

《最后一课》的老范和《神笔马亮》的马亮,一个年轻时下乡支教,一个如今在农村扶贫。

天上掉下个UFO》里,黄渤饰演“阿福村爱迪生”。说是网红发明家,其实铁粉就一个,发明的“滚蛋”、强制性跑步机、涡轮加速拖拉机……效果如下。


人物接地气,毛病也不少。

张北京善良热情,有点小聪明,相当爱吹牛。

路边大排档,啤酒杯一碰,“艺谋”客串登场。

这味儿,对了!

上次,艺谋到中国红拍片
非让我客串
我~没接


《回乡之路》里邓超饰演的乔树林,更是把牛吹上天了。

一登场,皮包金表蛤蟆镜,手串腰带POLO衫,举手投足透着一股油腻。

张口闭口都是两千万、几个亿的大生意。


然而……

谁都知道他不是什么大老板。

飞机上和闫妮饰演的电商女王蹭合照,打着老乡的旗号装熟,叫“姐”。被赶回经济舱时,自我挽尊说是“花钱降的舱”。

下飞机,穷显摆,囊中羞涩还要大包大揽,请大家吃饭。

几碗特色羊肉泡馍(加冬虫夏草和海参那种)下来——

完了。

感觉公交卡被掏空。


土豪“穷游”的错位,碰撞出许多笑点,也榨出乔树林骨子里所有的“小”:轻浮、油滑、打肿脸充胖子……

可随着他越来越狼狈,观众对他的观感却越来越微妙:

这人虽然可笑,怎么还有点招人心疼?是不是背后有故事?

果然——

笑到最后,乔树林身上的反转揭晓:

“大老板”→“小市民”→“治沙英雄”,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象完全立起,观众的眼睛也湿润了。

如此欲扬先抑的设计很少出现在主旋律题材中,但这次邓超与俞白眉的大胆值得肯定。

一方面,层层嵌套的结构带来更多笑点,也能引领观众入戏,思考;另一方面,小人物身上的平凡与伟大对比越强烈,越能凸显人物的真实与品格,观感更加震撼。

邓超为乔树林设计了不少细节,那一身俗套装扮是他的“保护色”,尤其墨镜——戴上去就油滑世故,脱下才发现他掩藏起的失落和淳朴。


更令人动容的画面是在结尾:

《回乡之路》里出现的人物原型,包括乔树林的原型张炳贵都被请进镜头,字幕同时打出了他们的奉献。

那一刻,深深的震撼和自豪同时油然而生。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靠的不是大手一挥喊口号,而是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不懈打拼,数十年如一日做实事。

小到认真工作生活,大到教书育人、下乡扶贫、治造林……

将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的背后,要有多少人付出几十年的心血,甚至自己的一生?

在那里扎根的,不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坚韧与奉献。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贯穿《我和我的家乡》始终。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能令观众产生代入感。而更深层次的共鸣、共情,还需要把人对家乡的情感具象化,细节化,以勾联起观众的记忆。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徐峥执导的《夺冠》是这样做的:

老上海石库门弄堂,街坊邻居排排坐看女排决赛。

电视里,中国女排无畏拼搏冲上巅峰,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行”;电视外小男孩爬天窗、跨屋顶、找信号,向全弄堂证明自己可以。

红旗飘扬,男孩高高举起天线,可爱又热血,把我乐坏了,也哭坏了。


男孩+天线,就这样奇妙地与女排精神划上等号。

而这次拍《最后一课》,徐峥要拍家乡与人情,同样从一个“小”视角出发,聚焦一位老师和他挂念了几十年的颜料

多年前,范老师只身来到望溪村支教,一教就是十年。

多年后,教授老范海外教书,功成名就。

可他生了病,脑子里最牵挂的仍是在望溪村教书的日子,尤其是“最后一课”。

怎么办?

一通电话,全村动员,集体回到92年


范老师的记忆中,村庄一下雨就遍地泥泞,校舍简陋,村民贫困。

如今的望溪村,茶园、植物园、养蜂谷……发展得红红火火,旧貌换新颜。

怎么去圆这个善意的谎言?

“人工降雨”,手动闪电,小学生化身“群众演员”……


总之,范老师记忆里有什么,就得尽量还原什么。

这当中的阴差阳错、失误错漏,构成一个个笑点,很多都是徐峥特有的内味儿。

比如,范老师印象中的姜大钟,模样倒没大变,就是……头怎么变大了?


又比如,一次次接受“洗礼”的小胖墩:


有没有让你想到在《泰囧》里被浇得透心凉的徐峥自己?


运镜、剪辑、场面调度、表演……在徐峥的把控下,《最后一课》的每个环节都设计精巧,无懈可击。

摄影指导曹郁,用航拍和长镜头将望溪村的美景与众人团结一心筹备“最后一课”的景象,淋漓尽致展现。

最打动我的,还是全片涌动的汩汩温情

想过会哭,没想到这么好哭……

范伟从手指尖到头发丝都会演戏,那种将青春奉献给学生的无私和无悔,极尽真实。

再加上徐峥在开头就埋下的伏笔

年迈的老范在生病之后,心心念念要找颜料画画。

艺术细胞突然爆发?

不是。

老范的人生见过大风大浪,走过繁华盛景,但他最牵挂的仍是1992年那幅主题是“我和我的家乡”的画。

当年,为了让孩子画出心里五彩斑斓的新学校,他冒着大雨冲回去拿颜料,手里的蒲扇不用来给自己挡雨,而是挡着颜料不被打湿。

山路崎岖湿滑,一不小心摔倒,他的第一反应是抬头对学生笑。


画终究是未完成,烙在他心口成为一块疤。

这么多年了,他不说,却始终怀念着,惦记着。

即使脚步蹒跚,疾病导致记忆支离破碎,说话写字都颠三倒四……他依然牵挂孩子当年的梦想,牢记自己背负的使命。

他要找的不是颜料,是村里孩子实现梦想、过上新生活的希望啊。


注意板书:“我和我的乡家”

《最后一课》绝对是整部电影最“好哭”的单元。

厉害在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师生情”具象成一间旧校舍和一盒颜料。

随着剧情展开,抽丝剥茧,深埋在故事里的温情和柔软,一次次击中我内心的软肋,让我和大银幕上那些长大的孩子一起,泪如雨下。

值得一提的是,范老师的人物塑造某种程度上刷新了“家乡”的定义——

不一定生于斯、长于斯才叫家乡,只要挥洒汗水,踏出足迹,留下深刻的情感羁绊,异乡亦是家乡

范老师将十年青春投诸望溪村。潺潺溪水和两代村民,都记住了他的一笔一划。

《神笔马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亮是什么人啊?

面对经典“送命题”——

“你们家,谁说了算?”


他脸苦得皱成一团,双手就差举起来投降:

“我们家,实力说了算。”

全场爆笑。


但就是这么怕老婆,这么爱艺术,他也宁可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只身去村里扶贫。

只因为,“我是在一个小山村长大的,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他必须做点什么,哪怕那并不是他传统意义上的家乡。

不要因为沈腾的帅气忽略他的演技

是啊,谁说家乡一定囿于地域或血缘?

在我看来,这个字眼更代表着精神与情感上的挂念

它可以是表舅浓浓的乡音和张北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情分,可以是苗寨风光、酸汤鱼和巨大的“天眼”,可以是范老师惦记的颜料和乡亲们改建出的校舍,可以是沙漠里种出来的苹果,可以是马亮家里的“画展”和一幅幅壮美的稻田画……

无论大景观还是小物件,只要心之所向,就是家乡。

而家乡的变化,见微知著,肉眼可见:

医保惠及新农村,山窝窝因为交通发展飞出金凤凰,环境治理让沙漠变绿洲,扶贫的老师、干部让落后乡村焕发生机……

从经济实力到精神面貌,由外而内的双重巨变背后,是一个“大家”——祖国的欣欣向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时,总有一股家国豪情油然而生。尤其在国庆假期,这应该是最能唤起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了。


昨天中秋,我和家人一起吃饭赏月。

吃着聊着,说起上大学时为了买不到的家乡小吃半夜哭鼻子的事,突然想起《我和我的家乡》里的情节:

表舅见到张北京,给了他一包奶糖。

在表舅心里,张北京不管多大,走得多远,都是孩子,都值得那一包甜蜜。


回想这一幕,莫名又红了眼眶。

《我和我的家乡》说的都是小人物的真情感。相信一定有某个瞬间某个细节,也能激起你内心的涟漪。

影片上映两天,收获同档期影片全平台口碑第一,单日票房2.7亿、总票房破5亿的佳绩。果然,实的力量最为动人。

国庆长假和家人一起看电影,在笑与泪中放松身心。“家乡”给的温暖和动力,一直萦绕我们身边。

推 荐 ❤ 阅 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
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
“在看”,祝福家乡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