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少看社交媒体能保命

态度 作者:冷眼娱乐 2020-09-18 22:17:03

【本文值班主任:胖球】


社交媒体有毒是我们很久以前就在听说的,但我们很少停下。社交媒体发生各种骂战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评论:“少上点儿微博吧”、“少上点儿豆瓣吧”……但这种美好夙愿只会在“一天不用手机挑战vlog”里完成。


说实话现在如果有谁跟我说少上社交媒体,我大概会毫不留情的嘲讽对方信息滞后,但如果把曾经在顶级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大佬集结在一个纪录片里,告诉你社交媒体有害,威慑力基本上相当于一秒钟内被复仇者联盟所有人轮番攻击。


《The Social Dilemma》,中文译名《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Netflix出品纪录片,是这个袭击了我的复仇者联盟。



首先社交媒体在造成什么问题?焦虑。很多年轻人想要做整容手术,将自己整成P图后的样子。



其次,假新闻大肆传播,因为算法无法识别新闻的真假,最后的结果就是假新闻被推送给上亿人。



算法到底是什么?不就是对你的搜索喜好进行研究,然后向你推送你喜欢的内容?不是,算法是恶魔,它预判你是怎样的人,然后规划好你最有可能走的那个路线,而这条路不是你自己选的。


甚至算法在模糊真相。纪录片里举了个十分简单的例子:气候变化。基于每个人在Google算法中数据的不同,每个人搜索气候变化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搜索到的是,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有的人搜到的是气候变化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算法决定了你能看见的“真相”。


我试了一下,果然,我的谷歌搜索里显示的都是“气候变化是当代最严重的问题”,尽管我很少关注。“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完全没有出现在我的页面。这是一个极度有偏向性的,定义真相的方式,更可怕的是每一个人得到的“真相”都不同。



可你为什么会相信?因为你在社交媒体上所构建的数据记录决定了算法持续性为你推荐你感兴趣的、你同意的内容,你误以为你看见的就是事实。


而这直接导致所有人都不是客观、有建设性的个体,你是被AI塑造了世界观的小白鼠。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媒体,每一个平台都有其偏向性,然后你选择相信你想要相信的事情。但网络无疑让这种现象被放大了。



这种情况越严重,人们越无法接受与自己相悖的意见。


就像这几天一直在被骂的储殷,即使他在你的视野里被疯狂吐槽,但他仍然有无数的跟随者,仍然有许多同意他说法的粉丝,他仍然有关注度。



社交媒体在不同阵营的人之间建立了一道不那么严实的高墙,这道墙时不时就会被争吵撕开一些裂缝,但墙不会塌,储殷在他的那个世界里活得好好的。


但算法到底为什么邪恶?因为它被创造的初衷就不是为了人类着想。所有的社交媒体首先要遵循的是商业模式,在这个商业模式里,社交媒体使用者不是消费者,广告商才是。



“于是所有的用户被数据化成点击量,被平台卖给广告商。”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连续的、细微的、难以被察觉的作用于你的行为和认知的变化才是商品。”



“社交媒体在利用人类心理中的脆弱挣钱。”



所有的设计、所有的功能,不是为了让你作为用户有更好的交互体验,而是为了让你越来越久的停留在社交媒体上,从而价值最大化。


最最最可怕的是,你以为你有能力对抗这种基于商业利益建造的巨大怪物,但创造了社交媒体的大佬们告诉你:不可能。


真实情况是,就连社交媒体的创造者们也很容易受到影响。



可创造者们的初衷一定不是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吧?一定不是,“设计点赞按钮的动机是在世界中传播积极和爱”。



但又如何变糟?当青少年们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赞而焦虑时,社交媒体已经有可以表达赞、愤怒、大笑等等各种情绪的按钮了。曾经有个路人缘不太好的女明星,我每次看她微博,都是一溜儿红色的,愤怒的情绪小脸儿。



传播积极和爱?现在肯定不是了。


但《The Social Dilemma》并没有呼吁阻止社交媒体的发展,它需要改变。社交媒体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整个商业模式是有问题的,“是技术能够把社会中最坏的东西带出来的能力。”



片中说,长此以往,我们将面对战争,将面对社交媒体对人类文明的致命打击。我看也快了。



网上吵架的人越来越多,封闭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越来越多。算法为每个人建立了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越精准,人们就越盲目。


可坚信这些观点的我们,是真实的我们吗?不是。



就算口口声声把女性定义为“被消费主义收割的韭菜”的储殷再自信,也逃不过被算法收割成为商品的命运,不知道他讽刺女性时,有没有看到自己的渺小。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开始认真思考,算法如何影响了我的行为,才发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目前我的电影单、书单都要靠推荐而来;音乐软件几乎一直在依赖“猜你喜欢”;购物习惯就更可怕了,永远在折扣区寻找当下流行。



“趋势”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它告诉你什么正在流行,它引导你走向一条简单却充满局限性的路。


可互联网可以带来的远比那一条小路要多得多。


当你知道美国正在进行Black Lives Matters维权运动时,可以少听一些“黑名贵”的理论,去了解美国的社会结构如何让监狱制度转化成变相奴役,从而避免自己成为储殷。


强烈推荐一直强调黑名贵的储殷看看同样是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13th》,对黑人在美国的处境有十分详尽的介绍。



当你知道国外有人高喊“新冠是场骗局”时,不如了解一下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判断,政府又是如何失去了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宁愿相信杀人的是5G。



适当脱离算法意味着,你面对一个极其广阔的世界,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但接受未知带来的冒险才能真的拥有无限可能。


社交媒体一定是在影响我们的,但是不是我们可以时刻记得算法对我们的影响,学会用批判的角度去看待所有你接收到的信息?更何况人类如此聪明,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算法猜不透的神秘人。


不做算法的奴隶,从不盲目相信算法推荐给你的信息开始。比如我们这个从未被算法青睐过,离10万+永远隔着天涯海角的小破号,永远无法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但永远欢迎你前来对线。


推荐阅读





霸道BKing遇难记




职场里的每个人都焦虑




职场里的每个人都焦虑


- 冷眼娱乐-

人形文娱传讯机

热爱思考的娱乐界Ph.D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全部内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