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女性的共鸣”,不必是“撕烂那个坏女人”

态度 作者:萝严肃 2020-08-04 23:30:03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mszhangziyan@foxmail.com


《三十而已》自从开播以来就每天炸着热搜,而我们上一次的开播测评就写了,好看的其实不在热搜上,而在一些细节和情绪里:奢侈店铺里的氛围,比如日常琐碎导致的冷漠夫妻,为了孩子上幼儿园就能无所不用其极的焦虑妈妈。

(△好评的细节:幼儿园家长群弯弯绕)


但随着剧情后半程不断展开,我观剧的割裂感却越来越严重。热度越来越高、段子越来越多、网络上流传的短视频一个接一个,而真正关于女性的思考却被激烈的话题所冲淡。让我所有体会的细节,都在热搜之外。


大结局来临之前,网络主流呼声是“希望林有有能遭报应”,等正片上线后,群众也不满意,说她挥挥衣袖就走了,当第三者代价太低。


而编剧的回应是,林有有丧失了尊严,离开就是惩罚,这部剧也不是“爽剧”。


我同意一个编剧有不做“爽剧”的追求。问题是,顾佳的婚姻故事在林有有上线之后本身已经脱离了现实,这种偏差甚至比几个爱马仕凑出的太太圈故事大得多得多。


林有有在12集出现,按照开头顾佳一个橘子就能识别出问题的速度,我以为婚外情故事最多给到五集就可以结束。


原本我还非常期待,真正介入婚姻的第三者上线这么早,那离婚和离婚后的故事,应该还有很大拓展余地。万万没想到林有有这就成了后半程剧情的主要矛盾,一路缠缠绵绵到最后一集。


看到网上骂林有有骂得五花八门,“茶艺”一词因此走红,我真是哭笑不得。


让我们再来重复一下基本常识:在婚姻里有忠诚义务的是夫妻双方,而非外人。出轨是因为出轨者想出轨,而不是坏女人狐狸精在勾引。


尽管许幻山和林有有这两个角色都有人骂,但待遇显然不同。


林有有被拆解成了不同层次,以供义愤填膺的道德卫士来解析“如何辨识坏女人”“如何抵御坏女人”,这根本就是在“出轨责任人”上的跑题。再加上还拿出《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等角色出来一同游街,厌女情绪分明是加重了。


朋友圈的十万加的爆款里,有几篇写的是“老公出轨”,有多少在浓墨重彩“鉴绿茶斗绿茶”?

(△朋友圈里的爆款测试,看了题目觉得莫名其妙)


而更实际的问题是,林有有这个角色基本上就是用来给观众骂的出轨工具人。


不说别的,一个有北京户口的北京女孩,初入社会就开车代步,家庭条件也不差,放下一切跑到上海去给一个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的有家有室小老板当情人,这合理吗?

(△追剧福尔摩斯们发现,她的身份证110开头)


林有有无所不用其极的引诱,已经超出了婚外情的常理,无论是突兀地忽然咬冰淇淋,还是一次次干预他人生活,还有像跟踪狂一样的追求方式,试问哪个已婚人士看了不想跑?


别说已婚了,正常人被这样追求,对方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小区物业上班,是要做噩梦的啊。


编剧现在说不想做爽剧,可在这段婚外情的离奇走向中,观众早已被带到“咒骂第三者就等着顾姐来出口气”的情绪中,最后结局又忽然跳回“体面”逻辑,观众情绪早已刹不住车。


而真正对于婚姻和人生的探讨,则被林有有发神经倒追已婚男而产生的强刺激,盖过去了。


在出轨剧情发生前,顾佳夫妻就是有问题的,妻子求胜心切,为了孩子上贵族幼儿园,带领她的中产小家庭,咬牙跺脚迈进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超有钱阶级。


他们背着房贷搬家,一个客户没了公司资金链就要断裂,许子言真的需要上最顶尖的幼儿园吗?这还仅仅是幼儿园而已。


这种为了孩子竭尽全力的焦虑和摇摇欲坠的中产生活,现实里是有的。丈夫和她的价值观分歧此时已经出现。


其他矛盾还有,妻子是会计人格、总经理人格,丈夫是艺术家人格、为所欲为人格。丈夫想吃肉踢球,妻子因为童年阴影生怕孩子任何一次生病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连丈夫运动项目和吃不吃晚饭都要管。


更有意思的是这样强势的妻子,能力超强,但看起来重度情感鸡汤和成功学鸡血爱好者,对老公时刻用上崇拜激励话术;


她还搞风水布阵、推崇各种新兴的高尚生活方式,坚信21天就能改变人生习惯。这当然是她自律和成功者人格的一部分,但也埋下了她性格里不接受别人弱点、太容易相信成功学的伏笔。


夫妻两个人开头的设定其实非常好,远远比一个庸俗的出轨故事吸引人。丈夫当然可能在重压下选择出轨发泄,但绝不应该靠林有有发疯一样的介入婚姻来推动情节。


而当林有有一个工具人可以带动全剧的流量时,顾佳夫妻能衍生出的普遍意义:是否应该为了孩子挤进另一个阶级、赚钱和理想如何均衡、小企业主的脆弱光鲜,夫妻节奏不一致,哪怕非常相爱也会有痛苦……这些叙事统统退到了次要位置。


顾佳被太太们算计是一个华点,哪怕是前面的半吊子土豪故事,有了这样一记打击也颇耐人寻味。


顾佳选择用理想来做茶厂、选择带孩子去乡下过一种宁静的生活,本该是人物转变的一部分,是对于“我们必须全方位努力有钱成功”的都市病的一种反省。


非常可惜,不是观众每个观众都对这个结局满意。这不是因为观众层次不够,也不仅仅是因为观众就想看爽文(虽然爽文的确是有深广的市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电视剧在林有有带了无数流量之后,留给夫妻危机,留给顾佳重新思考的空间已经不够了,剧情没有笔力去描摹这些更常见的生活烦恼,观众也没有精力去琢磨这段婚姻里除了“坏女人”之外到底还有什么。


(△微博投票显示,更多网友想看“爽剧”)


好设定、好开头,越展开越偏差,也出现在钟晓芹这条线索里。


钟晓芹夫妇登场是国产《最高的离婚》,离婚后却变成了言情小说里的“追妻火葬场”(意为刚开始不在意女方,再追回女方就要费很大周折)。


离婚后,陈屿在二人相处里没有边界感,在女方醉酒情况下就去给她换衣服,抢厕所的方式就是直接当着女方的面解手。


陈屿追求前妻的套路不是理解对方,而是“给她制造困难,她就会需要我”。这夫妻二人的相互谅解看起来只是因为“现在故事需要我们复合”,而不是一个反思亲密关系的过程。

(△陈屿故意把衣架调高,等待钟晓芹的求救)


公司的“小狼狗”钟晓阳和陈屿的毛病类似,他的喜欢是干预性、入侵性、主宰性的。我感受不到他的尊重。钟晓芹没离婚时他单方面过度热情,超越同事边界。


钟晓芹离婚后他油腻的撩妹套路全开,吓到观众。


一个30岁有勇气离婚自立女性,想要的爱情核心是什么?当然是尊重平等啊!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写好婚姻的鸡零狗碎,却写不好成年人之间真正罕见的吸引力呢?

(△《逃避可耻但有用》)


钟晓芹夫妇的问题真是很常见、而且写得很好,但在复婚阶段,两个过去所有的问题几乎都没有解决,男方工作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忙了,二人的复合不像是成年人的自省,让人很不踏实。


王漫妮这段,“梁海王”出现时人物反复纠结,招了不少骂。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纠结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中国孩子从小受到的就是各种不容置喙的“三观正”教育,对于人性和感情的弱点却鲜有体会和谅解,学校里伟光正,踏入社会后面对的又是无处不在的鸡贼和油腻。


再加上大部分当代都市女性都要处理价值观冲突问题。即,独立工作会赋予女性自尊自强这些价值观,但家庭、社会的成见又会使得女性觉得潜意识里认为必须找一个百分百比自己强的,可以给自己带来阶级跨越的男人。王漫妮身上的矛盾虽然夸张,但也是有代表性的。


还有“梁海王”养成王漫妮这个这段,虽然在写消费上常常让人觉得尴尬(例如82年的拉菲这种不切实际的炫富梗),王漫妮的情绪复杂倒也成立。


但有一个基本意思是对的。有钱男人会升级女孩的消费,让女孩脱离原有阶层,却不可能给她独立行走的能力。梁正贤只让王漫妮认识朋友的情人,因为有钱人的江湖规矩是,大房是要带给大房认识的,情人是要带给情人认识的。此外他还把王漫妮赶出男人的谈话,赶回老板情人们的场子里,可以说是狠毒的养成了。一边给小恩小惠升消费升级,一边剪掉她的翅膀和自尊绝不手软。


王漫妮有了男人送的车却停不起车,这个细节非常好,刻薄又现实,既是对物质女孩一种更深的引诱和刺激,也是对自尊女孩的一种警醒。而王漫妮是物质又自尊的矛盾体。


赵静语出面来打击王漫妮时,自陈自己已是没有生存能力的女人,这个情节我也挺喜欢。人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谁都有自己的困境和挣扎。只加一笔,赵静语就不再是打击情敌的宫斗戏女主,而是男权社会塑造的困顿金丝雀,比工具人林有有写得好多了。


其他观众认为的槽点,比如把王漫妮老家写得太穷乡僻壤,对体制内生活有刻板印象,这些都我觉得是有毛病,但也可以忍受,能写出大都市漂泊者回家之后的落差就是很好的。


而我真正心存疑问的是,王漫妮回沪的机缘,为什么是通过梁正贤的人脉呢?这部分剧情太离谱了,收购顶尖奢侈品集团的老大,随随便便就看上了一个朋友的前女友开出诱人条件,这不是开挂吗?再一次通过老男人的关系,还要受到他的语言性骚扰,更令人不适。


我觉得尤其可惜的是,开头现成有一个买百万珠宝的白手起家女人,为何不把她作为王漫妮日后的转机,既是王漫妮认真工作的回报,也可以突出女性互助的主题。


还有个不太重要但有些遗憾的问题。越看越觉得,三个女性的友谊,好像是只是“领到了友谊设定”,但不知道为什么她们能跨越各自的阶级立刻做到彼此交心。是不是不如做成“盟友”,高贵社区的超级妈妈、没有上进心的物业工作人员、打了鸡血的奢侈品店员,分属不同圈层,如果她们以“盟友”起,以“友谊”收,会不会更令人信服,另有一种感人呢?


昨晚超前点映的大结局一出,很多观众都说受不了。顾佳为什么要负担烟花厂还要去乡下?王漫妮怎么放着现成的店长不做?钟晓芹怎么就复婚了?


其实如果前面的剧情能少一点激烈火爆,多一点踏实的人物心路历程,这样的安排也许能获得更多认同。


顾佳到乡下,是有了自己的理想,终于放弃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鸡血教育观念,还把自己放到了孩子、家庭、爱情的前面。


王漫妮放弃柜姐生涯,是要半工半读深造,找自己更多可能性,再说她就是被那个海归空降的年轻女孩抢走过位置,想读书也不是完全不成立。


钟晓芹的转变,本应该是在亲密关系上的认知更进了一步,不再做一个父母保护下经常回家的乖乖女。


但是,如上文所说,现在《三十而已》结局不是每个观众都满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中段剧情的跑偏,笔触都用去写刺激,人物转变的逻辑链就非常薄弱,还有不少缺失,比如复合夫妻的转变更像是短暂性的而非根本性的,让人很不踏实。


大家的观剧心理已被热搜和短视频牵引到“爽剧”模式,这时再换频道讲成长、讲和解,有点晚了。虽然成长、和解这些设定本身目标是好的。


但我很犹豫的是,光指责创作者的跑偏也是狭隘的,这样一个故事,是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创作者的书房里,有一只大象。我们不太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财富的真面目,也不太可能看到直抒胸臆无论三观的都市欲望。


复杂因素作用之下,行业现状如此,卫视上星剧暂时回不到20集就大结局的年代了,如果《三十而已》可以做到20集,它可能比现在优秀得多。


其次,观众和创作者,社会和创作者,是相互作用的。创作者已经接收到了“市场需要中女故事”的反馈,纷纷开动起来,也拿出了全新的设定。但创作者们真的完全从陈旧里走出来了吗?大家完全都理解当下性别观点的思潮了吗?怎么就如此轻易地写出前夫深情就能未经允许给前妻换衣服、追妻就是给她生活制造困难这么奇怪的“爱情”呢?


即便有新的价值观,在呈现上步子要迈出多少,片方是必然有市场考量的。社交网络上辨别追讨女性第三者(甚至只是疑似第三者)有层出不穷的理论,这些发声远远大于惩罚出轨男。


人们开始觉悟,要欣赏岁月之美成熟之美多样性,又依然对女性的外表挑三拣四。现实里连“剩女歧视”都还很常见,杨丽萍依然被质问为什么不生孩子。


那么,一部“主流”电视剧,可以在女性价值上前进多少呢?


在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不可能完全摒弃自己的商品属性,更加女性主义更加冷静思考的叙述,只能在更开放和多元的大环境里产生。


更何况,这一个月来,市场的反馈,客观上鼓励着那些明知道庸俗却会“爆”的套路。


实践证明:把第三者当作靶子,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恋爱中男性不断越界被认为是宠溺而非不尊重;女性的欲望在符合道德准则时,才相对安全。


所以我常常觉得我没有本事给国内的创作者们提意见。我以为女主角直接动手这个情节,是不合常理的、夸张的,但这是第一个爆的剧情。我以为第三者不应该成为一对优秀恩爱夫妻反目的主要矛盾,但“林有有”给了全网长达半个月的激烈情绪。


无论如何,我依然渴望在国产影视里看到更多能触动我的女性叙事。


非要选择的话,哪怕是现在的《三十而已》,我宁可这样咀嚼出它的真实与浮躁,尝试和走偏,也强过大部分双脚从未站在地面上的国产工业糖精。它触动我的部分也值得被分析和解读,因为我不想永远在海外都市故事里隔着文化寻找我的生活。

(△租房一族都曾被水泵细节戳中)


或者我还有一点自以为是的建议,当部分观众看完电视剧很想批评时,如果批评意见仅仅是“不够爽”、“第三者怎么一点都不惨”,那么也许,可以换个视角想一想。


与其跟这样一个工具人角色较劲,不如问问,我们何时能走出思维陷阱?


比如,女性的集体共鸣,并不需要通过咒骂一个不可能成立的“坏女人”来完成。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给你严肃的八卦

想要复习以前的推送,直接点这里就好~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