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冲上9.9央视只用五分钟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20-06-23 03:49:06


年轻人眼里,央视王牌节目是什么?


如果发起投票。


Sir认为它必占一席之地。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三季》


豆瓣9.4,b站9.9,央视官方出品,纪录片频道同步播出。

几乎是泡面番的天花板。

100集,每集5分钟。

讲一件国宝。

从它蕴藏的精湛技艺,到背后的历史背景,人文关怀……

再配上俏皮卖萌的解说词。

弹幕满屏可可爱爱:


你可能想问。

5分钟,凭什么就王牌了?

Sir不同意。

像节目海报上说的:“浮尘千年,浅言初生。”

别小看时间的力量,更别小看时间与时间叠加后的重量。
第三季的主角,魏晋隋唐,公元3-9世纪。

中国王朝逐步走向巅峰的时代。

也是中国对外交流极为开放的年代。

开放到了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

宁夏固原。

地处黄土高原,气候糟糕起来,风沙漫天,干旱少雨。

听起来和“洋气”沾不上半点关系?

一件出土文物,改变所有人的看法。

1983年,北周(557-581)贵族墓葬中,出现一尊鎏金银壶


看看这样子。

怎么看都不像是北周的纯国货。

希腊风格的凹槽与人头像,三段连珠纹带有波斯风。


据考古学家研究断定,这是一件通过丝绸之路,跨越山河大海的“洋货”。

更厉害的。

银壶上雕刻的图案,讲述了一个如今已经全球闻名的故事。

关于“爱神”阿佛洛狄忒。


让人惊讶的并不是文物上这些典故。

而是——

竟然在1400多年前,特洛伊的故事就已经传到了中国。

怎么做到的?

丝绸之路上的一位北周贵族,从远道而来的商人那里得知爱神、特洛伊,以及木马计。

他爱极了这个神话故事,于是把雕刻着故事的鎏金银瓶放进了自己的墓中陪葬。


同样的例子,还有花树状金步摇

出土于北燕皇族冯素弗的墓中。

带上这个头冠,每走一步,金叶摇动,熠熠生辉。


现存金叶子已经散落无几,很难复原。

但同样的形制,分别散落在日本、韩国……

甚至到中亚地区,都有流行。


一条公元五世纪的贵族潮流发展线逐渐清晰。

这便是《国宝》中的故事。

它并非见于史书的军国大事,刀光剑影。

反而,极接地气。

可能只是深闺中贵族妇女之间的审美趣味,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爱美的女性,对不同的步摇头饰品评的声音。

国宝,“说话”了。

叽叽喳喳,絮絮叨叨。

给冰冷的历史,添上生动的烟火。
仅接地气还不够。

《国宝》能够从各类文化综艺中杀出,有它独有的魅力。

简单概括:

厚重感(×)

俏皮话(✔)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的唐代彩绘泥塑俑。

五分钟,拍出一部“博物馆奇妙夜”。

博物馆闭馆,工作人员下班后,泥塑俑的“放风”时间到。

主角浓眉大眼,自报家门:

大唐西州高昌县录事官郭文智。


前两句还很严肃。

突然,画风一变,本性暴露。

一顿口嗨,自称“高昌百事通”。


什么丝绸之路,火焰山,玄奘取经,西游记,吐鲁番……

和高昌有关的事情,他全知道。

此时,女主出来打断。

博物馆里另一位网红:高昌最著名的舞女。


呃……

看着不像?

BGM响起,上才艺——


哈哈哈。

画风是简陋了点,但Sir还是看得莫名想笑。

当然以上不是重点。

节目根据不同的彩绘泥塑俑形象,为观众勾勒一幅当年高昌的日常画卷。

沿街叫卖的小贩。

走街串巷的胡商。

练摊的手艺人,逛街的仕女,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

蜀地的织品,本地的葡萄干,波斯的狐裘、皮靴。


再细一点,遗留的文书上记载过当地的贸易争端案件。

节目把它改编成小故事。

小贩之间欠钱不还,当街斗殴。

旁边的吃瓜群众则一脸表情包。


说到这,Sir要搬出《国宝》里最受欢迎的一集:

“唐代仕女俑”

看这满屏搞事情的弹幕,本集高能预警。


高昌毕竟只是边陲,唐帝国真正的风采,还得是长安。

Sir毫不夸张地说——

一个让所有现代人都羡慕的世界。

不是你想去就去,得先做好功课。

你知道朱雀大街(长安主干道)上当季最流行什么唇色?哪种眼妆?

来。

长安第一彩妆博主亲身示范:


第一彩妆博主是个胖妞?

没看错。

以胖为美的年代,女生想吃啥就吃啥(你把口水擦擦)。

但也别误会。

那时的长安城,女孩对自己的投资,可选择的花样远不比现在少。

做头发。

堕马髻,倭堕髻,双螺髻,双环望仙髻……

国内的,国外的,休闲的,端庄的,应有尽有。

长安可是当时世界时尚中心。


都不喜欢?

没问题,托尼老师有更先锋的方案:

女扮男装。

走上朱雀大街,成为这条gai上,不,全长安城最酷的小妞。


等长大点,还有更多的消费主义诱惑等着你。

出城打猎,上场打马球,都是上流身份的象征。


有多会玩?

连自己的马,都能定制成套独一无二的斑纹。


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年代。

但很少人知道。

这个年代同样出现过女官、女皇,是对女性相对友好的年代。

纪录片有一句话很扎心:

大唐真的是以胖为美嘛?

是,但不全是。

这句话真正意义——

以“想胖就胖”的自由洒脱为美。


什么叫大唐,什么叫盛世?

答案呼之欲出。

“大”在包容;“盛”在自由。


《国宝》用5分钟的细节,扯出宏大历史的一角。

它不提供全面的“真实”。

却让我们窥见那僵硬的“真实”之外,一点缝隙。
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典故,与俏皮的口吻解说外。

《国宝》口碑爆炸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它很“潮”。

并非潮流、时髦。

而是让本以为腐朽的千年文明,重现超越当下的生机。

一种神奇的穿越感。

黄河铁牛。

举全国之力的战略工程。

当时用掉大约1100吨铁,占整个唐帝国一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


干什么的呢?

它是关中和河东的战略通道,蒲津渡浮桥的桥桩,全国的运输命脉。


修好之后,能让黄河两岸的粮食,盐铁等货物转运更加便捷。

军队、邮驿、客商往来的流通,也更加顺畅。

重要的军事、民生要塞。

史上首次把天堑,化为通途。


说起来似乎简单。

仔细研究才发现,当时工匠的技术,对于力学的应用,远超后人想象。

对牛顿力学的朴素认知和高级运用(早了西方九百年):

利用铁牛自身的重力,和浮桥的拉力,使桥桩更加牢固。


同时,在应对河水涨落的问题上,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抵消上流涨水的顺发力量。


使得这个浮桥,从唐开元十三年(725)一直用到黄河改道,没入泥沙,才经战乱被毁坏。

什么概念?

按照现在国际通用的桥梁使用寿命算……

足足超出标准13倍。


可怕吗?

这便是杜甫笔下的世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这便是《国宝》5分钟提供的魅力。

它时而让你温暖,时而让你欢笑,时而让你澎湃。

最重要。

它始终保留一种务实看待当下和历史的方式。

它告诉年轻人:

我们向往的那个“盛世”,不只是想象。

但它并不存在于虚无缥缈的神话高阁。

它在脚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