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扑街之作?我看未必

态度 作者:独立鱼电影 2020-03-20 19:09:10

最近,这部电影成为了影迷们的讨论热门。


虽然自身演员阵容无比豪华。


但绝大部分焦点,还是集中在导演身上——


《真相》

La Verite



是枝裕和。


当代最受欢迎的日本导演之一。


电影处女作《幻之光》就直接提名威尼斯金狮奖;


高开高走,前年更是凭借《小偷家族》成功拿下戛纳金棕榈。



全世界爱他的影迷不计其数。


此次的《真相》作为戛纳获奖后的首秀,是是枝裕和第一次拍摄法语电影


无疑再次成为了评论圈的焦点。


亚洲导演拍欧洲文艺片。


尝试的先例很多,但能沉淀下来佳作的却寥寥无几。


朴赞郁的《斯托克》、王家卫的《蓝莓之夜》、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岩井俊二的《吸血鬼》、黑泽清的《暗房秘密》等等等等。



横向比较同类型的其他作品,当然仍可以高出一截;


但纵向对比导演自己的作品履历,却都算不上出彩。


给人感觉,都是匠气有余,但灵气不足


高水平导演交出的平庸之作。


最常出现的一个批评词汇,是「水土不服」


此次的《真相》,也面临着同样的质疑,评论呈现两极化。


威尼斯给出了金狮奖提名的肯定。


而更代表普通观众口味的IMDb,评分却只有6.5。


是他目前为止所有长片作品中最低的一次。



影片质量到底如何?


我们一点点拆解来讲。



在这部法语片中,是枝裕和的风格依然是在的。


他选取了自己一贯最擅长,也最标志性的题材「家庭」


海报的设计令人熟悉。


四个人围坐在长椅四周。


老人、孩子、女人和男人


母亲,女儿,妻子和丈夫。



故事围绕一个明星家庭展开。


「母亲」名叫Fabienne


一位昔日法国影坛巨星,容颜虽老,但风韵犹存。



这个设定完美匹配了她的饰演者——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


这位大名鼎鼎的女演员有着「欧洲影坛第一夫人」称号。


法国凯撒奖影后,柏林终身成就奖。



年轻时的德纳芙有着「冰美人」的称呼。


从「左岸派」导演雅克·德米(阿涅斯·瓦尔达老公)的《瑟堡的雨伞》中走红后,就成了一棵不老的常青树。


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


驰骋影坛六十年,贡献经典无数。



在本片中,她所饰演的Fabienne也是一个拥有着同样成就高度的戏骨。


只是,在荣华的另一面,这个角色身上所呈现出的,是对光环褪去的焦虑,因执着演艺事业而落下的孤独与寂寞。


内心的敏感与脆弱,通过外在的骄傲与刻薄进行掩饰。


电影开场,Fabienne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她语气高傲、气场夺人,对待记者提问也十分挑剔。


不关心同行情况,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健在。



尤其当被问到「哪位演员对你的影响最深刻」时,她吸了一口烟,冷冷答到:


「我从没想过这种问题」

「我从来都只是我自己」



扮演她「女儿」的Lumir,是另一位法国国民女神——


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知性、文艺、气质优雅。




是影史上第一位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大满贯演员(第二位大满贯影后是朱丽安·摩尔)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威尼斯影后;《英国病人》:柏林影后;《合法副本》:戛纳影后


片中,Lumir与母亲的关系十分疏远。



母亲常年忙于工作,疏于家庭,她的冷漠与高傲给Lumir从小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成年后,Lumir便逃离母亲,跑去美国成为了一名编剧。


并在那边成了家 。


丈夫是由伊桑·霍克(Ethan Hawke)饰演的二流电视剧演员。



此次,趁着母亲的回忆录出版在即,Lumir带着丈夫儿女专程回家。


表面上是来庆祝,实际上另有「企图」:


她想看看母亲在回忆录中怎么写得自己,是否对曾经忽视自己有所愧疚。



然而,在读完那本所谓的回忆录后,Lumir大发脾气。


因为在书中,母亲竟然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疼爱女儿、照顾有加的「贤妻良母」。


那些「动人细节」,全都是谎言。



对此,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是演员,我不能说出赤裸的真相。

因为真相不能打动人心。」



不仅如此,回忆录中还处处表现着对周围人的忽视。


陪了她大半辈子的经纪人卢克,在回忆录里只字未提,完全人间蒸发。



她的前夫,Lumir的生父,更是直接被「写死」。




很明显,母亲已经将戏剧与生活混淆。


她太执着于演员的身份,于是陷入了一场十分荒诞却怎么也停不下来的表演之中。


以至于其他角色,诸如母亲、妻子、朋友等等,都变得可有可无。


完全无视他人的付出与关爱。


在一场针锋相对的晚餐上,她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宁愿做一个糟糕的母亲,一个糟糕的朋友,

但也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演员。」


她失去了原本的自己。


只好不断通过撒谎、掩饰、忘记的方式来维持自己完美无瑕、光鲜亮丽的主角形象


「真相」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掩盖。




如何弥合母女间的亲情裂痕,如何重构分崩离析的家庭关系,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戏剧核心点。


这也承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电影主题。


不过《真相》的这组人物架构,还让鱼叔联想到的一部对标作品,是英格玛·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



《秋日奏鸣曲》的主要故事,是一位演奏家母亲,时隔多年去看望自己的女儿。


母女关系同样非常疏离。


母亲早年忙碌于事业而忽视女儿和家庭,因为自身知名的公众形象而变得孤高、自傲,以自我为中心。


情史丰富、行事浮夸,习惯性撒谎。


晚年也是与女儿疏于来往,各自生活。



其突出的人物特点都能和《真相》中的Fabienne一一对应。


而且其扮演者,英格丽·褒曼(《卡萨布兰卡》《煤气灯下》),同样是以极其匹配的个人经历和气质形象代入人物。



而丽芙·乌曼所饰演的女儿,相较于朱丽叶·比诺什,人物性格更为阴郁内敛。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时代所限。


作为女性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无法像Lumir那样,通过逃投入事业、实现自我,来摆脱母亲影响。




《秋日奏鸣曲》中,母亲是知名演奏家,女儿虽然同样喜欢钢琴,却始终不被认可,甚至被贬低和打压。


因而变得自卑且压抑。



而《真相》中也有暗示,Lumir小时候也曾热爱戏剧表演,却从未得到母亲的鼓励和认可。


长大后更是矢口否认「我从未喜欢表演」。


并因此对母亲的表演带有一种憎恨与否定。


甚至在餐桌上公然指出,母亲当年能成为主角,只不过是「因为跟导演睡了」。



另一个相似的地方,是女儿丈夫(女婿)的角色。


伊桑·霍克的角色在片中居次要地位,在母女(丈母娘和妻子)关系的冲突中,作为旁观者和润滑剂。



《秋日奏鸣曲》也是同样,丈夫作为片头与片尾的画外音,如旁观者般讲述。




尤其是,两部片子中,均有一场女儿立场,母亲喝醉后跟女婿吐露真言的戏。


但不同的是。


《真相》中伊桑·霍克的形象相较之下更为主动、阳光。



且他的形象与是枝裕和在为人父后,重新重视作品中父亲角色的特征相吻合。


如《小偷家族》《如父如子》中中川雅也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并不厉害,但很温柔,很爱孩子」的父亲。



伯格曼擅长写长对话,呈现角色的情绪张力。


他的镜头有相当多的近景和特写,将人物的情绪拉到最满。



而是枝裕和,则大多数是中景。


镜头与演员,观众与角色,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关系都是疏离的。


更多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关系的变化。



鱼叔不敢断言是枝裕和是否有致敬或借鉴英格玛·伯格曼,毕竟对立拉扯的母女关系,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较为常见。


但若把《真相》和《秋日奏鸣曲》对比来看,确实会非常有意思。


两组相似的人物,如何在不同的导演编排形式与风格作用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后者的母女关系,在撕裂伪装之后,以一方的逃离告终。


原生家庭的痕迹,以一种无可和解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



前者则温情得多。


以日式的清醒治愈风格,让这对母女走向了和解与原谅,获得了一个完满的大团圆结局。


这或许是是枝裕和的温柔吧。



《真相》中还值得一谈的,是「戏中戏」的结构设计。


也是母女关系得以和解的关键。


片中,母亲在工作方面,正忙于拍摄一部软科幻电影——


《关于我母亲的回忆》

(Memories of Mother)



讲述的是生活在太空的一位母亲,每七年回一次地球。


每次回来女儿都会增长七岁,直到超过母亲的年龄,并衰老死去。


这并不是是枝裕和随便虚构出来的作品,而是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微型小说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被改编拍摄成一部26分钟的短片。


名为《美丽梦中人》。


(B站可搜到,但拍得并不太好)



在这个科幻故事里,女儿经历了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而她所看到的母亲的形象却是恒定的(不会老去)。


「母亲」成为了一个符号,高高在上,却难以触摸。


在这场「戏中戏」里,Fabienne饰演的是已经老去的那个女儿。



在现实生活中疏离自己女儿的她,在自己的角色里,却要饰演和代入一个被母亲丢下的「女儿」。


如此的身份互置,给Fabienne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另一层障碍,在于面对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演员。




戏中母亲的形象不会老去,永远美丽、优雅,而作为普通人的女儿,也就Fabienne自己,却在不可阻挡地衰老。


要去接受一个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业界新星;


承认自己的过气、年老,甚至最后退出影坛。


无疑是艰难的。


她生气,嫉妒。


认为年轻女演员使坏、刻薄,说她是在模仿自己。



在这样不得不理解女儿、面对现实的过程中,Fabienne重新审视自己。


并最终放下面具,走向真实。


回头来看,《真相》是一部有着独特味道的电影


像是一位日本的寿司师傅做了道法式大餐。


里面混合着「法式的轻松」、「日式的琐碎」,以温情细腻的火候慢炖了不到两个小时。


盛到碗里来,倒也给人以别番风味。


尤其是两位女神级老戏骨,凯瑟琳·德纳芙和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无可指摘。


当她们围坐在餐桌旁、沙发上,以一种日剧式的静谧状态聊天时。


才能看出她们是如何通过细微却恰到好处的表情与动作,来传递她们的内心情感的。



但也要承认。


影片虽然保留着是枝裕和的框架和风格,但在内核上,还是少了些东西。


缺失了他一贯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层追问。


是枝裕和是给电视台拍纪录片出身的,接触过很多现实层面的故事。


其电影处女作《幻之光》就是取材于他以前拍摄过的一个现实案例。


他的作品虽然切入面都很小,以家庭为单位,但背后作为支撑的,是他对于整个日本社会与文化的深入体悟。


有意无意地包括进了现实思考。


而且,他以往的主角也大多边缘、底层,小人物的身上却有着强大的戏剧张力;


但此次,他选择的是一个本身带有极大话题性的明星家庭。


且演员和角色之间,也或多或少交织着互文关系。




所以,如果要说《真相》有哪里水土不服的话,是在于他
抛弃了背后作为支撑的宏观大环境,而只聚焦于表面的家庭矛盾。


只以角色的特殊社会身份,来牵引一丝丝的现实关联。


而这样的关联,却又是很表层的、微弱的、形式化的。


这确实是硬伤。


却也很难避免。


是枝裕和毕竟只是个「法国家庭的局外人」。


从拍摄和形式上看,《真相》依然是部好电影。


不违和,不出戏,整体拿捏都很稳。


但稳,却缺乏亮点。


归根结底,还是文章最一开始说的那句话:


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画得出精美的皮,但终究少了点魂。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