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等了9年就给我看这个?求求你们,别再糟蹋经典了!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20-03-02 13:06:41

我等这部剧很久了。


它经历了主角大换血,又因为许志安出轨风波,不得不替换女三号角色,重拍100多场戏,损失惨重,档期一推再推。


也许是等它的人太多了,一上线,就打破了TVB剧集八年以来的首播收视纪录,还上了微博热搜前三。


然而,豆瓣上的评分却直线下降,最近掉到了5.8。


都说续作多半不如前作,但即使降低了期待值,依然觉得这剧太让人失望了:《法证先锋4》






打开第一集,你就会觉得画风有点不太对。


滤镜色调偏冷,要不是看到几张熟脸,我差点以为点进了内地某网剧…



命案发生了,警察和法证人员先后赶到现场,却不知道为何,都要先摆V字造型,生怕观众不知道谁站C位…



一上来就展现高科技设备,比如3D扫描仪,能够记录犯罪现场的一切,帮助模拟犯罪过程…


然而这样的体验,一次两次也就够了,剧集却把大量的镜头放在各种仪器上。


几乎每一次案情推进,都要一人抱一部pad,站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对着大屏幕一边操作一边分析。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部科幻剧。



几位主角的家,也高级得夸张。


超大的厨房、目测可以坐下8个人的餐桌、考究的隔断装饰…公职人员竟然都住上豪宅了?


我们都看过新闻,香港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只有7.1平方米。


难道这是平行时空里的香港?



以上吐槽的,还只是最表面的缺点:不接地气。


更不用说网友们诟病的:男主面瘫式演技、情节太赶、对白尴尬…


什么叫接地气,什么叫不尴尬,什么叫演技…《法证先锋1》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的编剧演员,抄作业都抄不会…






老港剧粉都知道,法证法医题材的港剧,《法证先锋》系列并不是最早的。


1997年,《鉴证实录》第一次把法医专业带入大众视野。而那时,美国人还没有拍《CSI》。


2006年首播的《法证1》,在专业精神的内核上继承了《鉴证实录》,叙事节奏更快,融入了更多干货。


《鉴证实录》海报


《法证1》塑造了专业严谨的法证、法医团队。


注意,它不是展现设备的专业,而是展示人的专业。



《法证1》一开场,是一家四口的被杀现场。


第一时间赶到的法证专家,看了一眼楼上滴下来的血,说了句:幸好!


原来,人死了血液会凝固,而这些血还没开始凝固,他因此猜测,人还有得救。


这就是专业人士的慧眼。



法证工作不仅要专业过硬,还很考验耐心,因为它通常很繁琐,甚至无聊。


如果你了解过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的生平经历,就知道做这份工作,需要非常细致的观察,需要经常做实验,反复对比,记录数据,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纪录片《李昌钰博士之蛛丝马迹》中片段


《法证1》真实还原了类似的场景。


比如,鉴证科的工作人员,为了提取玻璃上的指纹,必须先把碎玻璃复原。


光拼个玻璃,可能就要忙上八九个小时。



比如,提取一个碗里,疑犯留下的唾沫,一个喷嚏就能让一切前功尽弃。


即使是一个小失误,也会受到主管的严厉批评和处罚,因为就算是一件小物证,也有可能令疑犯脱罪…



法证工作,更加不可能光鲜亮丽,应该说,大部分时候,很赶时间、很累、很脏,甚至危险…


案子没破就是压力,要赶在证据消失前取证、化验,要迅速从一大堆证物中,甄别出哪些是有用的证物…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他们可能要在堆积如山的垃圾当中翻找证据,身上残留的味道,几天都消散不去…


为了寻找被遗弃的骸骨,他们穿着防护服爬进下水道里,在时不时出现粪便、死老鼠的沟渠里,一寸一寸搜索。


污水的含菌量很高,如果在这儿受伤,伤口沾到污水,可能面临截肢…



《法证1》向我们展示的,是一支极尽所能还原真相,让事实说话的正义之师。


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告诉我们,查案不是靠灵感,不是靠瞎猜,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带任何预设立场,严谨、客观、公正。


这样的职业精神,如何教人不心生敬畏?






比展现专业更难得的是,《法证1》里的人物,都很有真实感。


不得不吐槽《法证4》,几集看下来,包括主角在内的专业人士,都仿佛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


片中几乎所有分析案情的部分,都是一堆人聚在一起开会,背书似的讲对白,机械的堆了很多专业术语,还常常一人一句台词走过场…



主角性格模糊,看似讲了很多他们生活中的事,却缺乏生动的细节。


给观众感觉就是,情节强行推进,案件强行侦破,人物关系充满了塑料感,一聊天就尴尬。



而《法证1》第一集,我们就能看到几位主角鲜明的个性了。


怎么做到这点?因为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软肋,有不同的侧面。


比如,法证部主管高彦博,博学又幽默,但又有些固执。


私底下,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深爱的妻子患上癌症。每天一下班,他就往医院跑,为了妻子的病,他把相关的医学论文都研究了个遍…



比如,女警梁小柔勇猛干练,第一幕出场,是挂在犯罪现场的外墙上,寻找线索。


为了抓嫌疑犯,想都没想就跳进海里…



但同时,她性格急躁,常常出错。


当她被分手,伤心难过的时候,你也能看到她温柔脆弱的一面。



可是你看一看《法证4》。


查案,冷漠脸,审犯,冷漠脸,下班,冷漠脸,不开心,也看不出不开心…



虽然网友们一直在抨击谭俊彦的演技,说他是完美面瘫,靠爹上位。


我必须要说句公道话:他的演技,确实不行。


但一个人物立不住,除了演技,更多的是因为编剧没有写出打动人的情节,这个锅,并不能扣在演员一个人身上。






《法证4》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些公职人员,个个看起来面目可憎。


比如,警察对待涉及案件的人,不管是不是嫌疑人,都凶神恶煞的,不是瞪着眼睛盘问,就是阴阳怪气的试探…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黑香港警察?



在第一个案件中,儿子因为父亲长期家暴母亲,还把艾滋病传染给母亲,盛怒之下杀死了父亲。


虽然以暴制暴不可取,但这终究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可在整个破案过程中,没有一个警察对儿子表现出一分一毫的同情。


审讯时,也只是冷漠的说:所以你就恨死他,想要杀他吗?


不然呢?换了你,你不恨吗?



更可笑的是,在命案结束后,这些主角们,竟然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一边喝红酒,一边评论杀人犯:这些人,就是放不下执念…


悲剧没有发生在你身上,所以就可以这样高高在上、不负责任的点评他人的人生?


对不起,这样的专业人士,实在令人作呕。




如果《法证4》的编剧好好复习一下前作,就知道类似的故事早在《法证2》里出现过。


13岁的男孩,跟曾强奸过母亲的男人起了争执,打斗中杀死了对方。




虽然案件告破,值得庆祝,可警察和法证人员都笑不出来。


因为他们都对被告怀有遗憾和同情,不忍心看到这个孝顺儿子坐牢。



幸好他们最终找到了证据,证明案发时死者与凶手力量悬殊,男孩在受到生命威胁之下,不得已自卫。


这个案件让我们看到,法证人员并不只有理性和客观,他们常怀悲悯之心,懂得换位思考,很有人情味。


他们的血是热的,才会为了追求真相,伸张正义,不惜一切代价。






没有对比就没伤害。


以前的《法证》节奏快,4集搞定了3个案子,还让你觉得不紧不慢,有条不紊,人物关系,主角性格交待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法证》4集才讲完一个案子,注水严重,案情翻来覆去的讲,侮辱观众智商。



以前的《法证》把镜头对准了闹市街头,扎根于那些最易藏污纳垢的市井生活里,充满了烟火气。


现在的《法证》的镜头里,都是高科技、高逼格,感觉冷冰冰。



以前的《法证》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冷知识,比如人的头发每个月长1-2cm,还会记录下你吃了什么药。


现在的《法证》尽说一些听不懂的术语,让人以为打开了研究论文。



以前的《法证》,主角个个演技在线,感情真挚;


现在的《法证》,全靠配角老戏骨演技在线…



而说到底,吐槽这么多,不是因为《法证4》烂出天际,而是因为,我们曾经看过那个经典IP的辉煌,我们曾经真真切切的被打动、被鼓舞。



这些年,TVB开始疯狂抄冷饭,拍了很多续集和大电影,《冲上云霄》《十月初五的月光》《使徒行者》…


最近开拍的,还有《寻秦记》《陀枪师姐2020》…


已经拍了的,无一例外不如前作,还未完成的,质量堪忧…



一部部口碑下跌的续作,暴露出的是港剧市场优质剧本匮乏,演员青黄不接的残酷现实。


其实,我们从来不介意TVB卖情怀,我们愿意买单,因为那是我们童年和青春里一段美好的回忆。


但我们介意,那些经典美好的东西,被他们亲手打烂。




点“在看”,跪求TVB别再毁经典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