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终于有人拍出了这一重磅「性丑闻」

态度 作者:独立鱼电影 2020-01-23 22:54:21

这两天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对抗病毒。


但有一点令香玉担忧的是。


当时同时间爆出的故宫与央美事件怕会不会就此被遗忘。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待秋后算账,为时不晚。


好莱坞韦恩斯坦事件过去两年多,好莱坞也仍在持续创作Me too运动的相关题材。


其中就包括它——


《爆炸新闻》

Bombshell



本片的英文名为bombshell。


一语双关。


既有「爆炸新闻」的本意,也有「性感尤物」的引伸。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影片故事的两面。


2016年,美国福克斯新闻掌舵人罗杰·艾尔斯爆出重磅丑闻。


其旗下多名女主播联合控诉他性骚扰。


事态以极快的速度蔓延,不过两周左右时间,这个传媒界大鳄就以下台收场。



结果虽然简单明了,但背后的故事可谓精彩纷呈。


《爆炸新闻》正是聚焦这一事件,集合了超豪华的好莱坞班底,将之剖析、呈现于公众眼前。


扮演女主播的三位主演——


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


由于巧合的首字母缩写,被中国网友戏称为「CNM组合」



三人都是备受奥斯卡肯定的实力派演员。


塞皇和罗比更凭借此片双双提名了金球奖、奥斯卡女主和女配。


除了演员阵容星光熠熠,幕后班底同样不容小觑。


本片的编剧是打造了《大空头》的查尔斯·伦道夫,他曾因此拿下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服装设计柯琳·阿特伍德


她与蒂姆·波顿、乔纳森·戴米、罗伯·马歇尔等大导都有过多次合作。


12次入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共计5次获奖。



比他们更为突出的,是本片的化妆设计。


影片请来了《至暗时刻》同款设计师,着力为查理兹·塞隆打造了变脸妆。


惟妙惟肖到,角色原型的女儿看了海报,都误以为是自己妈妈。



如此重磅组合合力出击,影片口碑想必非同凡响?


但很可惜,豆瓣7.1,Imdb6.8


中外的各个评分网站,都只给出了差强人意的分数。



究其原因,大抵在于戏份、节奏与剪辑的把控失当。


将一个本该激动人心的故事,叙述得有些凌乱。


在正式介绍故事之前,有必要为大家科普一些背景信息。


1996年,罗杰·艾尔斯在鲁伯特·默多克的授权下,创立了福克斯新闻


凭借其过人的才干与手腕,一举将福克斯新闻打造成全美观看人数最多的新闻节目。


最鼎盛时期,收视率甚至比CNN和MSNBC的收视总和还要高。


默多克和艾尔斯


不仅如此,他还与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等共和党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这三位总统的当选,背后都有艾尔斯的汗马功劳。


福克斯新闻在艾尔斯手下,在收视率上涨的同时,口碑却相当糟糕。


其新闻思路,与UC震惊部没有什么两样。


播报出的东西,都致力于「吓死我奶奶,或气死我爷爷」



以默多克一家为原型的高分美剧《继承之战》,编剧也曾暗戳戳讽刺了这一真相——


「什么?罗根·罗伊(默多克)新闻学校?那下一个是什么?开膛手杰克女性健康诊所?」



除了在内容上博出位,艾尔斯更命令台内所有女主播穿短裙、露长腿


镜头要有意无意对准她们性感的身材,牢牢锁住观众们的眼球。


而对于这一物化女性的营销策略,艾尔斯无耻地以「我们是视觉媒体」来做辩解。



种种违背新闻精神的魔幻做法,都在福克斯新闻轮番上演。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艾尔斯治下,职场性骚扰会大行其道了。


不堪其扰的女主播们决定发起反抗,于是便有了《爆炸新闻》的故事。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主播格雷琴曾是当家主播之一。


她早年当选过美国小姐,因此总被身边的男同事拿外貌评头论足。


没人在乎她还是斯坦福毕业的高材生。



她关注女性权益,特意在世界女孩日那天素颜出镜,以抗议外界过分关注女性的外表。


但艾尔斯将之贬斥为:


「没人想看一个中年妇女用出汗缓解更年期的躁动。



格雷琴对身边男同事的歧视言论进行了多番投诉,得到的反馈也是:


「学学如何与男性相处。」


几番动作下来,她被降职到了新闻网的垃圾时段,之后又遭遇解雇。


格雷琴完全豁出去了,对艾尔斯发起了性骚扰指控。



期望叫停福克斯新闻上下对女性的种种不当对待。



一开始,局面并不有利于她。


过往的同事都选择站在了公司阵营,指责她是因为自己事业下滑,不满于被领导开除,才使出下作手段。


直到当家台柱梅根(查理兹·塞隆)也站出来一同发声。



她自曝也曾遭艾尔斯性骚扰,舆论才因此有了大幅度反转。


但这一行动起初也遭到了手下人的反对。


原因很简单,出众的梅根离开福克斯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他们却注定只能做炮灰。



格雷琴是职业生涯已经断送后的背水一战,没得选;


梅根是作为成功者的出手相助,输得起。


而第三位主角,玛格特·罗比饰演的凯拉则更为复杂,也更具有代表性。


这是个电影虚构的人物,但取材、杂糅了现实中的多个受害者原型。


最值得玩味。


和所有职场新人一样,凯拉既天真懵懂,又野心勃勃


一方面,她对福克斯新闻的种种弊病心知肚明,且照单全收。


这些弊病包括了极右倾向带来的歧视同性恋、排斥民主党、物化女性等。



凯拉自己就是双性恋,她交好的同事是同性恋兼民主党人。


但她隐瞒了自己的性取向,也提醒同事不要在公司暴露自我。


她甚至还自动自发地穿上性感短裙,扮演起一个符合男性要求的「芭比主播」的形象。


在她心目中,这么做或许不正确,可为了职场晋升,也算无伤大雅。



另一方面,凯拉到底还是资历太浅。


她自以为这样的矫饰、牺牲在可承受范围以内,或者说是划算的。


却完全低估了周遭环境的险恶。


片中有一场戏,是小萌新凯拉与大领导艾尔斯的谈话。


在经过了一番愉快的交谈后,艾尔斯要求她在自己面前转一圈。


凯拉并无异议地照做了。



可艾尔斯紧接着要求她把裙子拉高一点、再高一点。


凯拉完全懵了。



这赤裸裸的性剥削与性上贡,与自己设想中穿个短裙、秀下大腿的程度完全不同。


但事情既然走到了这一步,留给她的选择只有两个。


要么照做,要么出局。


不太出人意料的,凯拉在慌乱与屈辱中不断拉高自己的裙子,直到底裤露出。


在这一刻,镜头对准了艾尔斯隐含色欲的肮脏眼神。



这原本是一个走路都需要工具辅助的老头子。


可权力是一剂春药,年轻姑娘不幸被老男人当作了补品。


现实生活中,如凯拉一样的女孩有很多。


在遭遇了职场性骚扰后,不仅要独自承受生理上的反感与痛苦,心理上的羞耻与折磨。


舆论还往往对她们格外严苛。


即便是在《爆炸新闻》这的豆瓣评论底下,也还是能看到「交易论」等偏见性发言。



这些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的「卫道夫们」或许没有想过的一点是:


这些「被潜规则者」为什么去服从了交易?


因为她们也没得选。


不公平的晋升空间,不对等的职场地位,很多时候,只有这么一条路开放。


还是上面那句话。


要么服从,要么出局。


而这种自我侮辱交换来的,是更多的责备。


上司对你提出了潜规则,即便说不的代价是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应该毫不犹豫地拒绝。


否则就是贪慕名利,有了可攻击的道德污点。


若事后反口,就更是出尔反尔,无耻之尤。



完全由男性把持的职场秩序,原本就是不公平的。


电影中,梅根、格雷琴、凯拉三个女主间,有且只有一次同框。


她们共同乘坐电梯,望着那代表着艾尔斯办公室的2层按键,彼此陷入沉默。


一股尴尬和不安的情绪,弥漫在她们中间。



三人同为性骚扰受害者,内心深处都渴望着建立同盟 。


但因为艾尔斯长期以来的挑拨,以及男权职场下更为激烈的同性竞争,导致她们不得不保持缄默,甚至互相猜忌。


在这一刻,她们只剩下了一重身份,那就是于职场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女性


罗杰·艾尔斯的结局,如今已是人尽皆知。


臭不可闻的他遭到老板默多克的舍弃,被踢出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但没了他之后的福克斯新闻,依旧一言难尽。


电影末尾,大老板默多克亲自出面,向员工传达了艾尔斯离职的消息。


可与此同时,他依旧对这个职场性罪犯表达了感谢。


并且还宣布,仍将沿用原来的管理团队。



为了对性骚扰说不,所有站出来指控艾尔斯的女性赌上了一切。


但绕了一圈,也仅仅只是让福克斯解决掉了那一个问题看起来最严重的人。


结构性的问题依旧存在,滋生性骚扰的土壤没有丝毫改变。


故事的结尾,凯拉毅然丢掉了自己的工牌,转身大踏步离开。


正如此时她的内心独白一样:


「下个地方会有所不同吗?或者,我可以把下个地方变得不一样吗?」


答案并不一定乐观。


但进步速度再慢,也终究是在前进。


想要彻头彻尾的改变,需要更决绝的斗争。



助理编辑:打打斗斗



点个「在看」

救人为先,其他的日后慢慢算账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