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炸裂9.9,BBC再出神片,美得让人脸红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19-11-03 05:36:23

不得不服BBC。


同一种题材——


第一次,惊艳。


第二次,神片。


第N次,神之又神。


Sir眼看豆瓣分数连续五天死死停留在那个可怕的数字:9.9(满分10,但从没有过)。


究竟怎么做到的?


但等你看完,一点都不觉得震惊。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Seven Worlds, One Planet 



看背景,一点不新鲜。


BBC牵头制作,自然类纪录片。


“幕后主使”还是他——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又译:戴维·阿滕伯勒)爵士。



纪录片爱好者一定不陌生。


《地球脉动》《我们的星球》《蓝色星球》……你听说过的神片都有他身影,或解说,或导演,或策划。


但这些还是冰山一角。



现年93岁,绕不开的元老级人物。


Sir知道你要问什么——


同样的配方,还能搞出什么花样?


这问题不到Sir回答,翻翻豆瓣评论就知道。


没一点水分,全五星,零差评:



最重要是,满屏五星里,每人夸的角度都不同。


有被唤起对万物生灵同情心的——



有赞纪录片手法神乎其技的——



有感叹世界宏大无奇不有的——



说明什么?


人类想象力再无边无际,也抵不过这个奇妙星球的魔高一丈。


我们都太小看地球了。



执行制片人Scott Alexander表示,不同于BBC星球系列的其它作品,本片采取了不一样的叙事手法:
以前是按照动物的栖息地来一探世界,此次我们首次以全球七大洲为篇章进行创作,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地球。


一集一个大洲,一次看爽——


惊奇的南美;广袤的北美;炽热的澳大利亚;珍稀物种云集的亚洲;人类文明发达的欧洲;野性十足的非洲。


以及,第一集主角——


南极洲。



为什么从南极洲开始?


因为它最“年轻”。


这片神秘的土地,直到200多年前,才被人类发现。


它是全球环境最恶劣的地方,98%的陆地被冰雪覆盖。


几乎看不见任何生命迹象。


所以这片土地的主人,必须王者级。


请出第一位狠角色——


韦德尔氏海豹。

王者是怎样炼成的?


小海豹刚出生,就要面对艰难的生存考验。



温差。


离开海豹妈妈温暖的子宫,直面零下40摄氏度的超低温。


时间。


海豹出生10天后才能下水游泳。



这10天,它相当于被困在了陆地上。


只能祈祷自己能熬过严寒,以及不会有捕食者袭击。


暴风雪。


春天,强劲的暴风雪依然会持续数日。


这样的强风,连成年海豹也不敢在冰面上久留。


水下的温度,是零下二摄氏度。


但也已经比陆地上暖和多了。


是留下用身体保护幼崽?还是独自回到海里寻求庇护?


Sir打赌,答案人类猜不出。



海豹妈妈选择自保。


这一刻,大自然是最残忍的导演,生存本能就是主角最强烈的信念。


10天后,部分小海豹将死去。


另一部分,逃过一劫,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它们跃入深海,和“无情”的海豹妈妈重聚。



当然,有时也不怪父母薄情,而是孩子真的太皮。


不信?


来一趟南乔治亚岛的圣安德鲁斯湾。


这里是远离南极点的大陆边缘,分布有许多不结冰的岛屿。


岛上,足足生活着50万只王企鹅。



别把王企鹅和帝企鹅搞混了。


长得像,但真不是一家人。



每年春季,成年王企鹅经常要连续数日外出觅食。


留在岛上的,就只有企鹅宝宝们。


父母们郑重交代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然鹅……

双亲才出门,没人看管的孩子们就已经玩疯了。



到处乱跑,什么都搞。


玩就玩吧。


还非要去招惹隔壁睡午觉的海豹叔。



看把本来想趁休息日补觉的海豹叔恼得——


不发威,当老子hello kitty?!



这样皮的坏处是,父母带着食物回到岛上时,会找不到自己的孩子。


它们只能通过叫声识别对方。


但在喧闹的栖息地上,只有15米内才能听清楚彼此的声音。


有惊无险,这一家王企鹅,在相互找了半天后。


总算,阖家团圆。



之后,主角变成刚被吵醒的海豹叔。


知道为什么邻居象海豹老是睡不醒么?


咳咳。


虽然曝别人隐私不太好,但这在南极洲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一头雄性象海豹,一年可能会和60只雌性进行交配……


不过不是每只都这么操劳。


那些有领地的,雄性象海豹中的大哥才能有此待遇。


圣安德鲁斯湾是世界上最拥挤的海滩之一。


想在这夺得一块地盘,没那么简单。


看这一头雄性象海豹,伤痕累累,疲惫不堪。



这两个月来,忙于守护领地的他,连饭都没空吃,每天体重锐减10公斤。


别急着心疼。


因为,一般它们的体重,是4吨……


眼下,又有新的精神小伙不请自来,要来争夺土地所有权和优先交配权。


那还说啥?


开干!



15厘米厚的皮下脂肪挡得住严寒,但不一定挡得住4吨体重的头锤猛击。


好在,大哥就是大哥。


三两下,把精神小伙就给打撂跑了。


Respect!



要说象海豹打架,勇是很勇,就是少了点谋略。


脑子好使的座头鲸,大抵是看不上这群匹夫的。


南极洲和南美洲分离后,环绕南极洲的洋流形成。



这股现今地球上最强劲的洋流,从深海卷起了无数营养物质,形成了一处品类丰富、风味绝佳的海上大饭店。


每年夏天,老饕座头鲸都会赶来觅食地,吃它最爱的一味——


磷虾。


寒冷的海水孕育了浩浩荡荡的大群磷虾
据统计磷虾的数量多达400万亿只
而它们的重量总和超过地球上
其它任何一个物种的重量总和



怎么吃,是座头鲸的拿手绝活。


一,不断地吐气泡,编织出磷虾无法通过的气泡网。



二,向中心处,做螺旋上升运动,把磷虾都聚集到一块。



三,一口闷他丫的。



一个夏天,座头鲸就能像这样吃够一整年的脂肪储备。


这磷虾自助,着实划得来。


可能这样看,你会以为,南极洲,就像一块天外之地,和我们毫无关联。


换个角度看——


南极,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全球性气候变暖,南极洲是第一受害者。


部分地区冰雪消融的速度,每十年就翻一番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殃及的,正是南极洲的无辜生灵。


本来,南极洲就是风暴最多、风力最强的地方。


近年,由于异常的气候变化,暴风雨变得更加频繁、威力更大。


过去15年,有一种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了一半以上,现在正面临灭绝边缘——


灰头信天翁。

为什么?


从它们独特的习性说起。



信天翁无法通过视觉、嗅觉或听觉来辨认雏鸟。


只能通过鸟巢。


当父母外出觅食时,雏鸟必须确保自己好好地待在鸟巢里。



一旦跌落出鸟巢,等待它们的,几乎只有死亡。


更糟的是,因为气候日益恶劣,暴风愈发强烈……


显然,脆弱的雏鸟无力解决这难题。




同样因气候变暖,受到巨大生存威胁的,还有它们——


巴布亚企鹅

人类社畜每天通勤一两个小时,就累得受不了了。


它们呢?


每天跋涉80公里觅食。


路上还要躲过虎鲸的围追堵截。



输了就没命的好莱坞式追逐戏,不过是巴布亚企鹅的日常。


但。


因为冰川大量消融,它们出海的海湾,漂满了大量杂乱的浮冰。


刚成年的企鹅没有经验,贸然下海。


结果,被浮冰无情碾压,成群淹没。



没办法,只能绕到远处的大冰山再下水。


但这边,巴布亚企鹅却要面对他们的天敌,豹海豹。


到处浮冰的环境,极其适合豹海豹狩猎。



因为企鹅们无法察觉豹海豹发起攻击的具体位置。


撤回岸上?


没有食物,一样是死。


没办法,巴布亚企鹅只能继续赌命。



如果说,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不可避的代价。


那么,过去200年,人类成为南极洲最穷凶极恶的捕猎者,又该如何解释?


南乔治亚岛的废弃捕鲸站,记载的,正是抹不去的血腥捕鲸历史。


单单是在南极海域,就有超过150万头鲸鱼相继遭到猎杀。


人们从它们庞大的身躯上

剥下厚厚的脂肪

放入大桶中

熬煮制造人造黄油和肥皂

目前记载的最大的一头蓝鲸

体长33米

寿命超过100岁

它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就在这里惨遭肢解



境遇最悲惨的,是它们——

南露脊鲸。


60吨的大家伙。


天性好奇,毫无戒心。


甚至经常主动靠近捕鲸船,向人类示好。



他们却一点没意识到,这种“讨好型人格”,反而正中人类捕杀者的下怀。


短短几十年,3.5万头南露脊鲸遭遇猎杀。


只有35头雌性南露脊鲸存活了下来。


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万幸,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严格禁止商业捕鲸(日本、挪威和冰岛除外)。


虽然难以从大捕杀的元气大伤中恢复。


南露脊鲸的数量也已经回升至2000头。


这过程中,让Sir欣慰,却又更心疼的是:


经历过捕鲸猖獗年代的南露脊鲸,仍对人类保持温和、友好的态度。



傻吗?


傻啊。


但这也是Sir第一次这么讨厌“聪明”二字。


保护露脊鲸,保护南极洲,绝不是“吃饱了撑着”的同情心泛滥。


这同样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南极附近海域及其孕育的无数生命

吸收大气中碳元素的含量

是亚马孙雨林吸收量的两倍还多

通过保护南极洲

我们不仅能够保护这里多样的生命

也有助于恢复

我们整个星球的自然平衡



当然,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确实是在于这一个“情”字。


为什么我们必须保护南极,乃至整个地球?


看看花絮片段里,摄影师激动得说不出话,你就能明白。



为什么哭?


你看在他背景里,成千上万的企鹅,正常人看到如此神奇的场景,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美,有谁忍心让它就此消失?


回到开头,支持大卫爵士93岁还在努力摄制纪录片的动力是什么?


他自己回答道:
BCC现在是全球性的,我们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人类有能力拯救世界,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它弄得一团糟。各国现在正走到一起,认识到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依赖于它。


话糙理不糙。


重复的日常,遮挡了我们的视线。


疲倦的奔波,让我们无力再去关心它物。


但千万别忘记,不同世界的我们,确实地存活在同一个美丽的星球上。


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要不,全心全意,我们可以让它更美,美得更持久;


要不,袖手旁观,我们轻易就能让它变丑。


和我们自己一样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四肢愈合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