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电影还没上映,就开“撕”了?!

态度 作者:吐槽电影院 2019-10-17 21:59:43


上周,李安导演的新片《双子杀手》北美大规模上映。


3D、4K、120帧……


从技术层面来讲,这无疑是一部极具探索意义的开创性作品。


可是在65岁高龄、激流勇进的李安面前,北美影评人的观念,反倒保守太多——


在媒体和影评人比重较大的Metacritic网站,《双子杀手》得分仅38(满分100),这分数明显带着情绪色彩,看不出半点客观和理性:



而在体现“专家意见”的烂番茄网站,专业影评人们口味更挑剔,只给这部片子25%烂番茄新鲜度:



分数着实惨不忍睹,然而给出的差评理由,翻来覆去只有一个:


「过分追求高概念,以至故事平庸,角色形象缺乏亮点,没有体现李安该有的水准。


并非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也没有让人尴尬的演技硬伤,镜头和画面更是找不出半点错处。


仅仅因为一句“平庸”,就能异口同声把这部片子批得一文不值。


难不成他们都张着同一根舌头?



比起苦大仇深的北美影评家,观众倒更愿意表达对电影本身的喜爱,烂番茄网站《双子杀手》的“观众评分”,已经达到了84%


在法国上映时,当地观众也都盛赞影片带给他们的极致视觉体验,口碑出现翻天覆地的逆袭。


而到了国内,《双子杀手》的豆瓣开分7.1,观众显然认为这是一部水准之上的作品,绝不像北美影评人所说那么不堪。


一部题材不算新颖的动作大片,在一个不算特殊的档期上映,却能轻易引起各界激烈的讨论,有时是一边倒的批评谩骂,有时又变成众口一词的赞誉捧花。


能让国内国外影评人都热闹起来,只因背后的导演是李安



很多人评价他,是“好莱坞幸存者李安”


在竞争无比激烈、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美国电影市场,能像李安一手奖项一手票房的导演少之又少,华人导演更是凤毛麟角。


因为在好莱坞拍电影,最多只允许失败三次。


如果三次之后你的电影还不赚钱,那甭管过去成绩多辉煌,都会被资本无情抛弃。


而突破重重绞杀、扛着巨大“业绩压力”走到今天的李安,正像一个幸存者般,一路挣扎着前行。



为什么好莱坞大片总像流水线打造,几乎看不出导演个人风格?


因为在票房面前,没有人不低头。


当人们都绞尽脑汁,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时,只有李安愿意保持思考,挑战那些没人敢拍的东西。


之前和李安聊过电影,问他为什么执着于“3D、4K、120帧”等技术,李安告诉院长:


因为目前的电影,是被限制住的。



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推进器,宽度一直都是4英尺8.5英寸,这个宽度是怎么来的?


因为推进器路上要通过一段隧道,其宽度参考的是隧道的宽度。


而隧道则沿用火车轨道宽度、火车轨道则沿用以前的电车轮距……


结果一路追溯到起源,美国最先进的火箭推进器的宽度,其实是由古罗马战车上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电影亦是同理——


影史发展数百年,电影始终保持24帧的帧数,相当于一秒内播放24格画面。


因为保持这个速度时,人眼就可以看见连续的画面,但也仅仅达到“刚好够用”的程度,远远称不上精湛。


并且随着3D技术日渐发展,传统24帧会加大频闪问题,让观众感到眩晕。


想制作更极致的影片,就必须突破帧数的限制。


「你看惯电影也就是那么回事,其实是很奇怪的,他们为什么要逼我相信(这套标准)呢?标准到底是什么?



因此,《双子杀手》采用更高规格的120帧/秒拍摄,画面变得极致流畅,也呈现出更加真实的临场体验。



以前的动作戏,演员不用打得太拼命,往往利用低帧数的虚朦和快节奏的剪辑,就能营造场面很激烈的假象。


可在120帧环境下,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汽车运行的速度,都更能暴露细节,也更难投机取巧。


「因为电影就是假装什么事情发生,假装的东西就可以骗人。如今看清楚了,没有东西帮你了,你必须做到真材实料」



这项突破肯定是好事吗?


未必。


因为观众对于电影,已经养成根深蒂固的习惯,有些人就只愿意欣赏亦真亦假的24帧画面,就愿意体验其中朦胧的美感。


帧数高点会觉得违和,再增加就会产生明显不适应。


但即使如此,李安仍想继续向前探索。


要提高帧数,也要进一步提升清晰度。


摒弃过去主流的1.3K、2K数字放映技术,一跃采用4K激光投影,让片中人物每个微表情,每个复杂深邃的面部纹理,都尽数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般巨量的细节,毫无疑问将导致各种麻烦,其中最显著一个——


演员表演没法“偷懒”了。


你表情到底是真心诚意的愉悦,是悲痛欲绝的痛哭,还是带着绝望的眼神狂笑?


观众全都一目了然。


这也意味着,影片里利用CGI技术打造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绝不容易半分瑕疵。



以往好莱坞大片出现的CG人物,无论技术再精湛,总归会让观众感到一丝生硬。


因为我们对人脸实在太过熟悉,不比恐龙怪物或野兽,但凡有什么不自然的地方,我们都会觉得这「人」不真实。


而《双子杀手》里的数字人物,他脸上的每一寸细节、每一次动态变化,都已是完美复刻真实人物。


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当今世上CGI技术的巅峰水准。



按李安的说法,当技术发展到某个地步,“就不能称之为电影了”。


「《双子杀手》也不是电影,它的存在已经不是你所认知的那样了,并且我觉得还会继续变化。


有人觉得李安过分醉心于技术,而忽视对故事的打磨。


李安却反问一句:


「电影就只能讲故事吗?


如果观众只想看看故事,那为何不走进剧场,去观看传统舞台式排演的东西呢?


既然去了电影院,便说明观众在意的不仅仅是故事,还希望体验前所未有的感受,获得一次全新的经历。



「真实和虚拟是一种很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它是非常沉浸式,另一方面我又可以清晰感受到这是一个假的东西。


那么对于一个创作者,到底应该尽全力追求电影的真实,还是应该构建世间不存在的幻境?


这个答案,李安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在颐养天年的年纪,他总是谦卑地表示:


「我现在还在摸索阶段,好像前面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也不知道能走到哪一步,可是我还有很多好奇心需要满足,好多疑问需要解答,看看能否创造一个新的可能性」。


在偌大的好莱坞,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大片,何止成千上万。


但唯有一个李安,不止创作「未来的电影」,也在打造「电影的未来」。



为什么总是不愿随从主流,打造既轻松又大众化,赚钱也轻松的电影?


是否李安一把年纪,叛逆期还没过去?


院长从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中,窥见了一些端倪:


他说,如果哪天像《双子杀手》的男主,见到比自己小一辈的克隆体,自己第一反应可能是「抗拒」,因为“克隆体的出现,让人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


如果我不是独一无二,如果我的价值能被取代,如果终其一生只能遵循别人的老路……


那「我」还是「我」吗?亦或只是靠各种社会经验,拼凑而成的「工具人导演」呢?



李安把自己心底这份困惑,潜移默化间融入《双子杀手》的情节当中。


片中真假威尔·史密斯的每一次交火、克隆人与“克隆人之父”的每一次对峙……都映射出李安与自己、与时代的对抗及思辨。


仅从这角度讲,谁能说这部电影是“人物扁平”呢?



关于《双子杀手》,李安还有太多话可以和大家聊。


但纵使幕后主创讲出千言万语,也永远抵不上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来得透彻。


终归要各位亲自走进影院,看一看正片,你才有机会瞥见李安心中那个“美丽新世界”。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在看”,最喜欢不会老的李安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