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全程紧张到窒息!「中国机长」到底强在哪?

态度 作者:吐槽电影院 2019-09-25 23:24:57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执行从重庆至拉萨飞行任务。


飞至9800米高空,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损脱落。


座舱释压,氧气供应紧迫;驾驶舱大风低温,逼近人体承受极限。稍不留神,9名机组人员与119名乘客都要粉身碎骨。


世界级险情面前,幸而机组成员经验丰富,临危不乱,最终令飞机安全备降,乘客无一伤亡。


英雄从不该被遗忘。


等了一整年,现在,我们终于拥有一部电影,能让更多人永远铭记,曾有一段难以想象的壮举,发生在头顶湛蓝的天空之中——

《中国机长》



提到空难,不少人大概会想到2016年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

肯定也有人会好奇《萨利机长》、《中国机长》这两个电影都真实事件改编,现实中备降的难度系数是怎样的?哪个难度更大?
 
毫不夸张地讲,我觉得中国机长要比萨利机长难得多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出事时,飞机起飞后90秒,速度370公里/小时,高度975米。


此航班当时遇到鸟群,导致发动机停止运转。


机长6分钟内做出决定,形成备降哈德逊河的奇迹,全机155人全部生还。


萨利机长的原型沙林博格机长,实际从业干29年(电影里说42年),1980年加入全美航空,此前曾拥有在美国空军驾驶F-4战机的经验。



川航3U8633航班出事时,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损脱落,驾驶舱处于释压状态。


飞机正处在9800米高空,零下40°,830公里/小时的时速。


风挡玻璃脱落时副驾徐瑞辰的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


机长刘传健花了30多分钟备降成功,全机128人生还。


中国机长原型刘传健,90年代初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2006年转业到四川航空,飞行驾龄长达将近30年,在该航线上飞行上百次。
 


粗一看,两个都是老机长啊,尤其萨利机长厉害啊!


刚起飞就双发失效,这么低的位置,是我我就干瞪眼了啊。


且没有接受塔台建议,不折返也不去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仅凭自己的经验就决定备降哈德逊河,还有备降水面也很稳当……


怎么说,牛逼!
 
但是你们忽略了两个因素——


萨利机长遇上哈德逊河真的是运气好,如果没有这条河,全美航空1549号能备降到哪里去?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啪啪啪、砰砰砰地撞高楼大厦。
 
其二,救援迅速


纽约市消防车不到5分钟便抵达事发现场,新泽西州威霍肯市警方、消防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也到达迅速。


另外,海岸警卫队等机构迅速支援。时间就是生命,没有这些人及时配合,全机人员集体在线的名场面,你觉得可能性又有多大?
 
但刘传健就很不一样了。
 
首先,在那个高空瞬间释压的状态下,人所能承受的缺氧时间只有30秒,由于震惊和紧张,对氧气消耗得更快,爆发式释压还会使这个时间再减半,刘传健有效反应时间差不多只有15S-30S


如果不及时戴上氧气面罩,刘传健会直接昏死,飞机将进入“无人驾驶”状态。


2005年8月14日,塞浦路斯一架客机在希腊上空坠毁,121人全部遇难。据调查,客机坠毁是飞机压力系统出现故障,释压后机舱内缺氧飞行员昏迷所致。
 
电影《碟中谍2》开头,就有机舱释压而引起的空难画面。


先是机舱面临释压,副驾昏迷,机长跑了,乘客随后昏迷,最后飞机撞山坠毁……


咿?阿汤哥居然没昏?


不要在意这种细节,男主光环加持。
 


说回来,其二,极大的气压差和极大的温度差,让整个驾驶舱的机组人员都面临身体机能的极限挑战


由于巨大的气压差变化,血管、脏器被胀开,对人体的伤害极大,耳膜极易受损,由于极大的温度差,人极易冻伤。


按照刘传健的原话,此时想做每一个动作极其困难。试想一下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么?
 
其三,川藏线不是一般的难飞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峰高耸,冰川广布,风沙、冰雹、雷雨、乱流各种杂烩,是全世界公认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


我有在民航工作的朋友亲口告诉我,川航其实有聘用俄罗斯机长,但俄罗斯机长是不允许飞川藏线的,因为线路不熟,只有老司机才能驾驭。


且从平原到高原,飞行中心脏扩张好几回,拉萨夜航时,侧风还特别大,很难掌控。


你要知道8633出事时下面全是山,且压力差让飞机驾驶舱设备失灵了,仪表盘已完全损坏,自动驾驶已完全失灵,刘传健要完全人工操作,依据自己多年的飞行经验,比如说航向和方向去完成备降。


如果如电影所说,遇到穿梭雷暴,后果不堪设想。


我稍微解释一下。
 
《中国机长》穿云那场戏,虽然刘传健本人没遇到,但其他中国机长们曾经遇到过。


片中说是像放进搅拌机里,什么意思呢?


当飞机进入雷暴区,上下颠簸会比较厉害,强烈的气流会导致猛烈的阵风,且风向会不断变化,强降雨也会致使飞机飞行面临更大的阻力,还有闪电的威胁。


一般在飞行阶段尽量要对雷暴区域进行绕飞,如果遇到冷风雷暴,飞机最好是选择是雷暴云之间的缝隙之中穿过。
 
如果在着陆阶段遇到雷暴,则不能盲目地抢在雷暴之前着陆,微下击暴流经常导致一些正在降落的飞机坠毁。


比如历史上,达美航空191号航班于1985年8月2日失事,当天下午这架飞机飞越路易斯安纳州后,于地面附近进入了一个雷暴区,遭遇微下击暴流,最后直接导致造成136人死亡,这场坠机只有27人生还。



还有,今年5月26日,南航一架从广州飞往北京的A380巨型客机在降落过程中遭遇冰雹袭击。


冰雹能损坏机体,飞机的动力系统和操纵系统有可能损伤,甚至导致发动机停车,让飞机失控。


如果刘传健本人真的遇到雷暴等恶劣天气,不管是高空还是低空,都将面临很大的危险。



电影里这一幕虽然采取了艺术处理的手法,但现实是严峻的,没遇到也是一种运气。


电影中的雷暴云层戏绚丽而带感,辅以陈光荣的配乐,增加了非常奇幻而紧张的色彩。
 
说回真实事件里的川航8633。


整个事串起来就是开飞机开着开着,挡风玻璃碎了一块,此时飞机开始巨震,要立马反应过来自救,先给自己带上氧气面罩,保持意识;


一看自动系统已损坏,赶紧人工上手,同时双向通信失效;


高空释压,此时需要紧急下降到10000英尺的安全高度,但底下是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你下去了撞山,要保持相对高度且不能时间过长,不然氧气被耗光;


此时你队友半个身子被挂在外面,还一个队友在舱门附近不在驾驶舱内,客舱你其他队友正在安抚乘客;


然后你在一个极限的内部环境下,用有限的时间去思考怎么备降,全凭目视、手动、毅力完成系列操作。



据我民航工作的朋友透露,民航根据模拟机和电脑,对刘传健的操作进行还原,做了十次实验以失败告终。
 
也就是说,计算机经过测算,根本不可能做到成功备降,但实际发生了,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奇迹。


当然,当中也离不开乘务员的协作配合,管制员的相关配合,指挥调配避让,以及与军方协调释放空域,到管制员们指挥空出所有跑道,为其成功着落制造了可执行的条件。
 
虽然电影《萨利机长》里也有模拟机测算,测算结果也以失败告终,但总的来说,我想不带任何民族色彩公允地讲一句,中国机长真的是:


我太南了!



民航界流传着一句话,说中国民航不需要英雄,我们要的是安全


我想到我在民航工作的机长朋友,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后来看完电影,我去找他聊了会。


他说平日里飞行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导航有时会出现问题,控制面板左边的导航和右边的导航显示不一样,自动驾驶不知道怎么走了,飞机在空中自动摇摆。


遇到这种时候,他不仅要断开自动驾驶手动操作,保证飞机顺利飞行,还要跟地面管制道歉,因为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麻烦;


有时油箱信息不准确,不知道还剩多少油;


有时原本有两块的显示屏突然坏了一块;


再就是遭遇气流比如晴空颠簸,我记得2015年08月11日海南航空成都至北京HU7148航班,就曾遭遇晴空颠簸,机上多人受伤。
 
机组人员所承担的压力和责任,远远要超过我之前所看到的,尤其在完全不了解川航事件以前。


《中国机长》给了我一个窗口去贴近他们,并了解他们。


我问我朋友业内怎么看待《中国机长》,朋友说,终于有电影描写我们了,是,我们很专业,请相信我们,我们比世界上大多数民航机长都要更加刻苦、细致、认真。


零事故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遇到危急时刻,我们一定会把乘客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又燃又惊险又刺激的电影,有专业,也有专心。


在导演刘伟强和一众戏骨演员的支撑下,《中国机长》不乏有真实场景的高度还原,也有商业片形态下的艺术美感。
 
虽然是一部献礼片,但我觉得即使不放在“十一”,其实《中国机长》也树立了一种民族风范,在致敬真实事件的同时,更多强调的是整个中国民航的保障系统,给观众带来民族自豪感。


比如说我由衷地对我国的民航自信了起来,且小小地为他们骄傲。还比如说电影带给我骨子里最原生的感动和力量,有一群人,始终如一地敬畏蓝天,敬畏责任,敬畏生命。
 
无数个这样的英雄,组成了一道保护墙,保障了中国民航的飞行安全。


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在看”,向英雄致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