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除了红毯上的明星,今年戛纳我们想和你聊点别的

态度 作者:海报网 2019-05-15 15:14:43

海报这一次戛纳电影节的报道,想借戛纳之势致敬中国电影,将主题定为——东风吹戛纳,这个话题说到底,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以怎样的面貌示人。

先来看看戛纳红毯上,曾经的中国影人星光:

2019戛纳电影节,距离中国影人第一次登上戛纳红毯已经有60年,今年的开幕红毯仍然看见了巩俐的身影:


身穿Ralph&Russo 2017秋冬系列高定礼服,虽然衣服上点缀着温柔的荷叶边和宝石,但依旧掩不住她的气势。

巩俐 is 巩俐,今年也是“红毯清场”的礼遇。


不得不说,刘涛首次戛纳亮相很成功。身穿ETRO定制礼服,高贵又不会过于保守的高开衩设计、恰到好处的垫肩,都完美凸显了她本身的气质。

《孩子王》剧照


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1988年,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获得了戛纳金棕榈的提名。



当年,23岁的巩俐第一次来戛纳,穿了衬衫和旗袍。


《霸王别姬》片段


之后,就是不得不提的1993年。中国电影集体爆发,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斩获金棕榈奖,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


张国荣、巩俐、张丰毅留下合影,巩俐的白衬衫+鱼尾裙成为一代经典。同年,被提名的还有侯孝贤的《戏梦人生》;

侯孝贤《戏梦人生》,剧照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带着作品去了戛纳,有的还当了评委,比如张震、章子怡、姜文。当然,也有越来越多没有作品的人去了戛纳。

《活着》剧照


2018年,跟张艺谋、陈凯歌都合作过的大编剧芦苇,谈起中国电影这几十年的发展,说了一句:“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没想到,那是我们的终点。”

是啊,现在有哪位明星会穿一件最简单的衬衫去戛纳走红毯?

《艺伎回忆录》片段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艺术背景,特殊的地方在于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但电影能走到今天的地位,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因为在老一辈的文化中,电影人跟戏子没什么区别,而这些“老一辈”,很多是我们熟知的导演/演员的父辈。

《色·戒》片段


曾经,三百六十行,电影属贫贱那一类。李安曾在采访中说过,他的父亲一直觉得自己没干正行,跟朋友提起脸上无光,李安都拿了奥斯卡,父亲也只是不再劝儿子改行。

胡金铨导演《侠女》剧照


所以,老一派的电影人大多清贫,即便一生好人,也难逃贫贱之运。七十年代“卖座大导”胡金铨,君子一生,死前无存款,墓地是吴宇森捐献。

高仓健《追捕》片段


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日本,早年也同样情况。人格君子的高仓健,初次演戏,自悲落泪,觉得对不起当矿工的老父亲。钱再多、名再大,他自觉不如运煤卖力气的,这牵扯到了东方世界的阶层定位。

于是,高仓健很早就立志在贫贱中行君子道。他死后,有篇怀念他的文章中记录了一个细节:有次他路演,当地地陪为他安排了陪夜女,他怒斥,把陪夜女大力推出门。地陪震惊不解,导演、名演不都好这一口?直到很多年后,那位地陪才读懂了高仓健。

可见,贫贱道中依然可以有贵气。

中国电影也贵气过。

《小城之春》剧照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都贵不可言。

还有第五代导演也同样金光闪耀、无可替代。

《黄土地》剧照


1982年夏天,张艺谋从北影毕业,第一部作品就是跟陈凯歌合作的《黄土地》,陕北大鼓,几十个汉子一起打,场面宏大,黄土飞扬。《黄土地》在冬天开拍,零下20度的北风中,摄影张艺谋穿一双绿胶鞋,袜子都没有,在山路上跑了两个月。晚上跟陈凯歌住窑洞,睡土炕,听陕北老汉唱民歌,拉家常。张艺谋干起活来不吃不睡,不洗不漱,玩了命要拍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黄土地》拍完,张艺谋脱下已经踩得破烂的胶鞋,摆在路中间,恭敬地对鞋说:“你跟我不易,现在电影拍完了,我要把你留在这儿。” 

当年的中国电影就像这帮年轻人一样,路自己趟。

《红高粱》片段


《黄土地》之后是《老井》、《红高粱》,再之后才是经典传奇《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年,这些电影一次次刺激着国人乃至全世界的神经,缔造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高潮持续力有限,也因此让人迷恋。

《卧虎藏龙》片段


千禧年,有两部电影又成了现象级,一部是姜文的《鬼子来了》,一部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前者叫好不叫座,后者叫好又叫座。

《阳光灿烂的日子》后,姜文选了尤凤伟的小说《生存》。《生存》开拍,姜文改名为《鬼子来了》。为了场景更真实,姜文在唐山迁西县潘家口水库边的山坡上,花了80多万搭建了一个村庄。除了读文献,看战争电影和纪录片,姜文还让剧组在北京密云一个武警训练基地军训了一周。

《鬼子来了》剧照


《鬼子来了》拍得很慢,摄影顾长卫告诉姜文,不能拍黑白的,设备不齐,技术不成熟,但姜文坚持要黑白的。1999年,《鬼子来了》在唐山杀青,用掉了48万尺胶片,成本比原计划的2000万超了百分之三十。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剪辑,2000年5月21日,《鬼子来了》出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掌声雷动。姜文拿下了仅次于金棕榈的评委会大奖。

《卧虎藏龙》片段


至于李安的《卧虎藏龙》,有位文化大家点评得到位——以前,李小龙的电影告诉西方人我们有神奇的武术,不是东亚病夫;成龙的电影则是逗趣杂耍。李安不同,他带给你一个神奇的东方世界,你接受了它的虚幻,就能接受它的存在,接受它的美感,这样的熏陶多了,有一天,你就会承认水墨和油画一样了不起。

千禧年前10年的中国电影,很贵气。

《卧虎藏龙》片段


讲到中国特色的电影,不得不提两部,一部是东方人自己拍的《卧虎藏龙》,一部是西方人眼中的《功夫熊猫》,后者更卖座,但贵气等级不一样。

《花样年华》片段


这就像我们都知道韩国偶像产业很发达,偶像剧好看,但看完后都只停留在流行的层面,生命并没有因此丰厚起来。背后的原理很简单——浅的东西容易影响人,却不容易在心里扎根。

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看《功夫熊猫》,看完后都想了解了解中国武术,但隔天,他看了《江南Style》,又很想去学“骑马舞”。

《艺伎回忆录》片段


瞬间的流行就是这样,2000年的前十年,中国好电影不断,纵使不富,但贵气十足,因为有深刻的东西,深刻了就能改变你对某些事物的印象。比如,看过日本大河剧,你会有冲动想去了解日本的人文历史,乃至心灵层面。周围有太多这样的好友,他们看完日本大河剧,纷纷跳脱出惯性的历史纠结,开始读日本文学著作,想了解日本文化。

这就是为人称道的好的影视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伙日本导演来北京交流,现场有人问:“您如何把您对国家民族的理解放到电影里?”

一日本导演抢答:“我只关心性和暴力。”

《花样年华》片段


引得满堂喝彩,大赞是内行人说的话。那时的电影人正在揣摩好莱坞,也发现了这两件东西,但被同行人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快人心,印证了心中“好电影”的标准。

20多年过去,结果可悲,日本电影毁在了那群导演手上。

《春光乍泄》片段


《春光乍泄》片段


千禧年后的中国电影,票房过亿的片子层出不穷,过十亿的片子也有不少。我们走遍了世界红毯,最美造型常常榜上有名,但富了的中国电影,却贵不起来,出路何在? 

贵,是文化。

在美国,富可以独立存在,没文化,但有个性、有创意,别人也瞧得起你,不影响存在感。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富是不能独立的,富贵二字要在一起,只有富,便还透着点卑微。

中国电影乃至社会文化,以一个“富”字带动迅速转型,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电影人“苦学”好莱坞,学了几十年仍无果,“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少之又少,除却技术问题,更多在于文化的“夹生”。

好莱坞是标准的平民文化,没时间上文化补习班的大众,对富豪阶层充满不靠谱的想象。传统中国的平民性质不同,我们本有自己的大众文艺传统,就像北京城里,不识字的大众也能有文人的头脑、皇家的生活习惯。以文化超越阶级,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布衣傲公卿”。

《花样年华》片段


今年,东风吹向戛纳已六十年,是时候去评评风力几级,是否真的吹进了大家心坎里?

背后的窍诀也许在——电影人的自重。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

别人尊敬不尊敬,把你当作红利市场、掘金之地,还是仰视四十五度、行脱帽礼,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只不过是否愿意承认罢了。

肯定自己的文化才会有价值,先肯定自己,肯定某些价值,这样才能影响别人。而当一部影视作品只懂得用嘲弄,搞笑、颠覆的方式去呈现历史,文化价值永远不会出现。

这就像每次红毯总有那么几位奇装异服不肯离去的红毯人。

说一个更有趣的例子:

有位做剧场的大导演叫赖声川,一个学生上他的课好多年,有天她突然发现,“赖导演在课堂上公然说,‘剧场不是道场。’”天哪,要知道赖导以前最爱把“剧场是道场”这几个字挂在嘴边,怎么突然变口风?

学生跑去问赖老师,老师的答案果然妙:“你打坐总不会叫人来看吧!”

作秀的地方,又能深刻到哪儿去呢?

中国电影亦如是。



图片来源:网络 

监制|  Teresa.Z

撰文| Andy/Jing

文字编辑| Ding

视觉 | 噜噜/Anita

©海报时尚



说爱我,不如“星标”我

如何星标海豹君



东风吹戛纳

❤Pick海豹君请戳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