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豆瓣8.3,太扎心了,这电影如果翻拍,我第一个买票。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19-04-17 15:18:27

这是一部上世纪的电影,可它的故事,说的分明就是当下的我们。

 

有网友评论:看的时候心里发凉,这个故事,那些台词,甚至主角的心理活动,简直就是我自己了。

 

这是那个大时代下,一个奋力奔跑,却不断跌跤的故事:《独生子》



1936年,日本,信州。

 

这是日本的一个小山村,信息闭塞,经济落后。

 

这里稍有出息的人,都想往东京跑。

 

他们说:这乡下资源有限,只有去东京,那里什么都有。



良助,也不例外。

 

良助家很穷,根本无法供他读书,但去东京只有读书这条路。为了供他读书,母亲变卖了祖屋和祖田。

 

良助信誓旦旦地对母亲说:我一定会成为伟人的!



后来良助如愿以偿,终于定居东京。


母亲一直以儿子定居东京为荣,周围人也觉得她儿子争气,能在大城市发展。

 

他们总说:你真是个幸福的人。



27岁这年,良助打算接母亲来东京玩,这也是他离家几十年,第一次把母亲接到东京。


这天,良助穿了一套西装,搭配了顶帽子,特意租了一辆车,满心欢喜地去接母亲。


返程路上,良助熟练地,为母亲介绍着东京。

 

他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似乎他征服了东京,宛如这个城市的主人。



可实际上,光鲜的外表下,是另一副不堪的模样...

 

其实,良助根本不像表面上那么成功。

 

在东京打拼多年,他只是个不入流的夜校老师,工资低得可怜,还要养活三个人。

 

租住的地方,是偏远的贫民区。



良助其实不想母亲来东京。

 

他说:她突然过来,搞得我预算吃紧。

 

但对于母亲,有些恩情得还,有些孝道得尽,毕竟母亲已不再年轻。



所以,为了带母亲去最热闹的地方,良助不惜赔着笑脸找同事借钱,妻子甚至卖掉自己的和服,凑了一笔钱给良助...



母亲临走的前一天,良助终于问出了那句,深藏于心的话:妈,你对我失望吗?



这部《独生子》上映于1936年,虽然极为古早,却在豆瓣上得到1549人的评价,评分8.3。

 

有网友评价:每个人都有一幅永远端庄的笑容,但笑容下面尽是百事哀。



《独生子》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奠定风格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小津安二郎,是一个很叛逆的导演。

 

在他的那个时代,对电影有着诸多的要求,要讲究“文法”,讲究“电影性”。

 

但在他看来,这些条条框框,刻满了两个字:无聊。

 

他的电影,从不讲究“文法”,更不讲究“电影性”。



比如,那个时代,有个基本“文法”:拍悲伤时,导演一定会用大特写,去突出演员的面部表情。

 

到小津这里,悲伤的情绪从不用特写,而是反其道而行,用远景。

 

他说:不强调悲伤,不作说明,只是表现。



小津的电影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

 

他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日式电影”:只有琐碎的日常,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平凡的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



在《独生子》中,良助困窘的生活,小津并没有直接表现。

 

他采取了一个迂回而高明的手法。

 

一天晚上,良助“斥巨资”买了三碗叉烧拉面,然后镜头就是一家三口吃拉面。

 

这个场景,初看时没什么特别,但结合了良助的情况后,发现他在吃这碗面时,特别香,面不放过,汤也不放过。


只有生活困顿,不经常吃叉烧拉面的人,才会吃得如此光盘。



这就是小津的电影,清透、寡淡,犹如一杯白开水,但慢慢品时,会有一种回甘的余味。

 

这也正是小津所要追求的。

 

他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在《独生子》中,你会看到很多游离于主线之外的镜头:屋子的角落、窗台边的杯子、地板上的帽子...



这样的风格,小津拍了一辈子。

 

到了晚年,小津的作品被不少人批评:过时、老套、重复。

 

面对这些批评,小津巧妙地用了一个比喻: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不可能好吃。



1963年,小津逝世,他一辈子没有结婚,最后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了一个字:無。



火团熄灭,但火种仍在。


如今,许多日本导演的电影中,仍能看到小津的风格。


比如,山田洋次为了致敬小津的《东京物语》,拍了《东京家族》,以及《家族之苦》系列。



我最喜欢的导演:是枝裕和,其电影同样充满了小津的风格:家庭题材、故事琐碎、大量的长镜头...


《海街日记》剧照


即便在好莱坞暴风的裹挟下,日本电影依然以极其强大的文化自信,坚守着自己这独特的拍摄风格,


这种拍摄手法,成为了独特的“日式风格”。

 

这种风格,更像是润物之水,一点一滴融进全球视野。


《海街日记》剧照


《步履不停》剧照


是枝裕和曾获得戛纳电影节七次提名,并凭借《如父如子》《小偷家族》,分别获得戛纳的评审团大奖,以及戛纳分量极高的金棕榈奖。


2019年,凭借《小偷家族》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本属于东方式的情感,却在西方得到了共情。

 

这条独有的日式电影血脉,永远有优秀的日本导演来承袭,它不会断,也不可能断。



当把目光从日本拉回来时,我们静下来想一个问题:中国电影,难道就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

 

当然有: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窥探小人物的命运。

  

然而,在一段时间内,不少中国导演迷失在好莱坞的工业制作下,拍什么都讲求“大”:大制作、大宣发、大明星、大场面、大特效。

 

大是大了,却看不到一点感情和灵魂。



幸运的是,在最近几年,有不少导演回归现实,着眼于中国历史和社会,以及大背景下的小人物。

 

比如,讲述女学生被性侵的《嘉年华》;反映药价问题的《我不是药神》;再现上世纪中国社会的《地久天长》...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电影还能在大荧幕上,与我们相遇。



电影是不会消失的艺术,它可以承载百年的世事变迁,也可以记录每个时代的人物故事。

 

我们可以通过《活着》,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通过贾樟柯,看到山西汾阳的小人物的生活;通过《地久天长》,看到父母生活过的社会...



所以,才需要更多的导演,记录下我们这些小人物,正为什么而发愁,又为什么而开心,我们追逐着什么,放弃什么,因何愤怒,又因何而流泪...

 

在百年后,我们的子孙才会知道:原来那个时代的他们,曾这样活过。




过春天  惊奇队长 | 驯龙高手3 | 地久天长


我们的星球   权力的游戏  爱死机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