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为什么这件事牵动着全世界的心?

态度 作者:新浪娱乐 2019-03-16 23:31:36


本文来自隔壁友号【娱理】,一个专门深挖娱乐圈幕后故事的号。



Netflix出品《百年孤独》先导宣传预告片截图


3月6日,Netflix宣布改编《百年孤独》的消息一经传出,就牵动了全世界读者的心。在中国社交平台微博上,“新浪娱乐”关于该消息的微博一经发出,就吸引了超过一万次转发、讨论,在中国,如果把《百年孤独》列入外国文学IP热榜上的第一阵营也不为过。在豆瓣上,这部小说已有超过19万人读过,评分高达9.2。“唯有孤独永恒”成了久久流行的热门语录。


《百年孤独》从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开始,就吸引了大批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坊间传言,在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多家出版社在未经版权授权的情况下对其作品进行出版。90年代,听闻作品被“盗版”的马尔克斯甚至怒言,“150年内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2010年,中国出版社终于“获得了原谅”,第一次从老人家的手中拿到中文版的授权。四年后,这位文学大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关于《百年孤独》被Netflix改编的微博讨论中,不少网友纷纷感叹“真的是有生之年”。但更多的网友表达了对“Netflix改编”的质疑,这部小说拥有巨大的时空纵深、复杂的人物关系,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把它变成一个剧作本身就是“足以让编剧愁光头发”的事。



不少网友会拿它对比中国的文学经典《红楼梦》。在《西游记》《三国演义》被各种改编的当下语境,《红楼梦》一直是影视创作者不敢去碰的“高峰”。内地80年代制作的《红楼梦》剧集,虽已成为经典,仍有让读者们遗憾的部分,例如电视剧对故事中神话部分进行了舍弃。而中国台湾的华视版电视剧《红楼梦》里对魔幻和神话的展现,又无法触及小说境界之万一。这也侧面说明,与《红楼梦》有相似内质的《百年孤独》用影像呈现起来当然很难。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里,不是没有人想过制作《百年孤独》的电影版、剧集版。善于拍摄西部、史诗故事的电影导演赛尔乔·莱昂内也曾动过心思,当时与其合作的平台不愿意支付昂贵的版权费用,最终只能作罢。



导演赛尔乔·莱昂


马尔克斯本人对电影艺术形态的态度也很有意味。他并非不了解电影,年轻时一度迷醉般地扎入大银幕之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甚至为他的写作提供了营养。然而,在与全世界的电影和电影人接触过程里,他发现,影像语言虽然有力量,但也有其局限性,而“小说本身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娱理工作室邀请到影评人、电影导演兰波,为您聊聊马尔克斯和电影的故事,也试图探讨,为什么《百年孤独》至今迟迟未能被改编出影视剧版,而马尔克斯为什么不想把《百年孤独》改编为电影。


年轻时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为啥不愿将《百年孤独》搬上银幕?

主笔|兰波


01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生前所有的特立独行中,不想将其代表作《百年孤独》搬上银幕或荧幕是其文学生涯中不解之谜。


但在3月6日,Netflix发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他们已从马尔克斯家族手中买下《百年孤独》的影视改编权,制作一部纯西语对白的剧集,并计划在2021年与观众见面。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罗德里戈·加西亚和贡萨洛·加西亚将担任剧集的执行制片人。Netflix强调,改编剧集将主要在哥伦比亚实景拍摄,演员阵容也将以拉丁裔为主,力求还原马尔克斯笔下曾搅动无数读者心灵的“马贡多小镇”百年全景画卷。


自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百年孤独》在全球印发了超过5000万册,46种译本,在世人心目中几乎就是“拉丁美洲”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全书卷帙浩繁、气势恢宏,人物众多,且宛如迷宫一般的非线性叙事,曾被视为最不可能被改编成影视的经典著作之一。


马尔克斯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虽然马尔克斯在遗嘱中并未坚持《百年孤独》不能出售影视改编权,但熟悉他的读者都知道,自他1967年写出《百年孤独》后,他一直反复强调,《百年孤独》,他永远不允许改编成影视,这样的立场使他拒绝了无数求上门来的影视大鳄们,他甚至为此拒绝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罗伯特·雷德福这样的大腕,也拒绝了墨西哥裔著名电影演员安东尼·奎恩递过的百万美元支票。


那么,他为什么会坚持这样的立场?即使他那两部篇幅和技巧俱不在《百年孤独》之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一起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都改编成了电影,但为什么独独对《百年孤独》不放手,我必须从他创作此书的经历说起。



据消息,《教父》三部曲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也曾想拍过《百年孤独》


02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自己对自身童年记忆和家族历史的一次梳理,他不到20岁时就想动笔,但写了两章就继续不下去了,因为文笔稚嫩,以及世界观也不够成熟,不具备处理相关素材的功力,这一放笔就是20年,直到他侨居墨西哥,已经两次游历欧洲后,饱读世界文学、历尽沧桑的他才再次出发,奋笔书写长达18个月,最终一气呵成。


在这本书里,马尔克斯将自己10岁即失去的外公书写成书中主角奥雷里亚诺上校,把自己的外婆书写成布恩迪亚家族的支柱乌苏拉,而他整个童年度过的地方,位于哥伦比亚毗邻加勒比海的沼泽小镇阿拉卡塔卡,成了大家熟知的“马贡多”。


全书长达百年的家族历史更是融合了哥伦比亚历史上的大事件,包括长达数十年的内战,尤其是“千日战争”和1928年富有反殖民色彩的谢纳加香蕉工人屠杀事件,后者是美国垄断资本联合水果公司联手哥伦比亚大资产阶级镇压种植园底层农民的标志性事件,当时马尔克斯不到两周岁。

南海出版公司的《百年孤独》书封


因此,可以说这本书并不仅仅属于马尔克斯,而是属于他的父母,属于其外公外婆,属于漂泊在大沼泽区的整个家族,属于整个哥伦比亚,而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通过他所理解的世界、过去的他,也通过他身为20世纪拉丁美洲人所体会到的一切,化为数千万美洲人民不可言说的隐痛。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尔克斯自居成“美洲的代言人”,他肯定不会让除了拉丁裔,并且对美洲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来染指《百年孤独》,因为他认为他们不懂。


这是从马尔克斯的个人经历和心灵谜史所带出的审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菲尔德·卡斯特罗和加西亚·马尔克斯


03


贯穿马尔克斯一生的是其终生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左翼知识分子形象,甚至,他还跟拉丁美洲很多左翼政权的领导人走得很近,其中包括委内瑞拉的几任总统、尼加拉瓜的桑地诺组织、墨西哥的几任左翼政党领袖和政府首脑、巴拿马的诺列加政府等等,当然,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卡斯特罗。


但不同于欧洲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马尔克斯对前苏联的厌恶比厌恶美国更甚,他在1950时代就去过东欧,包括波兰和匈牙利以及罗马尼亚,也去过莫斯科实地考察前苏联的实际国情,为此还写过几篇游记和深度报道。


在这考察过程中,他发现那里的腐朽不可挽救,官僚主义横行,秘密警察肆虐。于是,他决心靠拉丁美洲自己的力量去追求西蒙·玻利瓦尔曾经的梦想,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建立起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权。



年轻时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这个强烈愿景之下,他不可能依仗作为美国意识形态代表的好莱坞,同时,也拒绝了苏联为首的东欧阵营的电影制片厂。他决心培育属于拉丁美洲自己的电影人才。为此,他在古巴建立了一所电影学校、拉丁美洲电影基金会及哈瓦那电影节,挖掘和培育人才,鼓励拉丁美洲导演拍关于社会现实和拉美历史的独立电影。


他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天才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还没来得及着手改编《百年孤独》就逝世的情况下,马尔克斯决心寻找到属于拉美人民的天才继任者,从而将《百年孤独》交到其手里。


当然,他的美好期待最终还是落了空,拉丁美洲的电影业由于经济等问题一直裹足不前,就连电影业最发达的墨西哥,1980,90年代所培育的优秀人才都被好莱坞所吸引,这几年独领风骚的“墨西哥三杰”和《阿丽塔:战斗天使》的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就是佐例。


2004年,第26届哈瓦那电影节,马尔克斯和观众交流


04


众所周知,马尔克斯不仅开办了电影学校,自身的电影造诣也不低。他写过十来个剧本,其中《大限难逃》还成为后来的国际大导演奥图罗·利普斯坦的处女作,曾经享誉一时,另外,汇聚过当时侨居和避难在墨西哥的众多拉美和西班牙文化人士参与演出的《咱们镇上没有小偷》也是影坛佳话。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尔克斯为何没有选择自己执导《百年孤独》呢?


论及马尔克斯对电影的热爱,可谓源远流长。从哥伦比亚国立大学辍学之后,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权威媒体《观察家报》开始写专栏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电影圈人士并撰写影评。


不仅如此,1950年代,他旅居欧洲,专门跑到罗马电影城所开办的实验电影中心报名上电影导演课程。不久后,他发现自己不是当导演的料,才开始专心攻读剧本写作课程,在那里,他见到了影响一生的偶像,维托里奥·德·西卡的编剧切萨雷·柴伐蒂尼。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那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也开始贯穿他一生,他在《活着就是为了讲述》这本自传里曾提到:“它对我们这一代的意义,那是完全创新的电影,我们之前看的电影是战争片或是马赛勒·卡内和其他法国导演的电影,是他们带动艺术潮流。然后突然间,新的现实主义电影,用退货的底片,据说从来没有看过摄影机的演员…似乎一切都是在街上完成,根本不可能看得出来这些场景如何凑在一起,如何维持节奏和色调。对我们而言是个奇迹。”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不难想见他对好莱坞的商业片套路是多么的不感兴趣,他始终关心的是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生活,以及从中诞生的文化力量,而《百年孤独》正是他觉得应该用更高级的艺术和更宏大的视野去制作的那类电影。人们常揣度他敝帚自珍,对于马尔克斯而言是不存在的,他只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人选。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至于他为什么不能自己当导演,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更适合文学创作,以及孤军奋战的模式,他在墨西哥写电影剧本时学会了电影产业里所有该学的事和所有的限制,他也在访谈中指出过这点:“我之前一直认为,借由惊人的视觉力量,电影是最佳的表达工具。我曾提供角色、布景、对话的脚本制作和指导当时最细枝末节的视觉效果,沉迷于指出镜头观点以及架构。不过,真正在电影业工作后,才发现电影也有做不到的。我看到影像超越其他叙事元素的力量当然是优点,但也是一种限制,这对我而言是惊人的发现,因为只有在那时我才开始意识到,小说本身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个事实。”


凑巧的是,这段时期,正是他准备投身于撰写《百年孤独》的节点。


位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的马尔克斯博物馆


TIPS:关于“电影狂人”马尔克斯的四个小秘密


1、对于很多人声称的,马尔克斯一直想黑泽明来改编《百年孤独》,那是以讹传讹,实际上,他跟曾到他开办的电影学校讲课的黑泽明,他也只表示过《族长的秋天》可以让其改编,而他内心最觉得合适的导演,其实是路易斯·布努埃尔,这是从他文学经纪人后来讲出来的,不知真假。



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

与好莱坞迷弟们合影的黑泽明


2、拉美文学大爆炸的源头起源众说纷纭,但以现在较普遍的认知看来,源自1920年代,拉丁美洲20世纪“身份认同之追寻”的过程大多由墨西哥所发起,并于3、40年代接纳众多因西班牙内战和二战逃到墨西哥的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路易斯·布努埃尔,由此掀起了拉美文学大爆炸这一伟大文化运动的开端。


路易斯·布努埃尔《白日美人》片场执导拍戏


3、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开始思考电影的力量是否比书籍来得强烈,质疑近来拉丁美洲电影不如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伟大电影一般具有实质的意义,另外,曾经是好莱坞当红小生的里根上台后,在拉丁美洲陆续发起针对左翼政权的政治对抗更激发了他和卡斯特罗与之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斗争,并喊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既然政治已经行不通,就转向文化。


墨西哥三杰: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

吉尔莫·德尔-托罗、阿方索·卡隆


4、马尔克斯最欣赏的导演是维托里奥·德·西卡、奥逊·威尔斯和黑泽明,他最喜欢的电影除了影响其一生的《偷自行车的人》外,还有《米兰奇迹》《生之欲》《罗维雷将军》和《朱尔与吉姆》。他继《百年孤独》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就是由弗朗西斯科·罗西搬上了银幕,也是其小说里改编得他最满意的电影。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由弗朗西斯科·罗西搬上银幕


---


想看到更多娱乐圈的幕后故事吗?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娱理】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不信来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输入关键词还可查看更多往期精彩内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