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光片名就让我头皮发麻,20岁天才导演处女作,太惊艳了!!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19-03-13 17:25:32

有这样一位“天才”导演,不到20岁,就响彻影坛,身上贴满无数标签:戛纳最年轻评审、电影神童、美颜少年、同性恋...

 

他叫:哈维尔·多兰。

 

这部片名诡异的处女作,正是他开挂的开始:《我杀了我妈妈》



2009年,加拿大魁北克。16岁的于贝尔,因父母离异,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

 

小时候,他就像个小跟屁虫,妈妈去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可随着年龄的增加,他渐渐发现,妈妈越来越难沟通,非常讨厌。

 

无论干啥,都让人不爽…

 

他嫌妈妈粗鲁,吃东西总能吃得满嘴碎屑,还爱舔手指



他抱怨妈妈不守规矩,闯红灯、边开车边涂口红...



他觉得,妈妈听的新闻、穿的衣服、挑选的装饰品…


都艳俗无比,无力吐槽。



妈妈还爱唠叨,一天到晚讲那些陈年往事,不是说自己多辛苦,就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

 

最过分的,是出尔反尔,昨天答应的事,今天忘得一干二净…



16岁的于贝尔,经常“炸毛”...

 

而这时,妈妈就会立刻翻脸:你跟你爸一模一样!滚吧,滚去你爸那儿,最好再也不要回来!



母子俩的每次沟通,都无功而返,化成争吵与咆哮...

 

于贝尔对别人说:我跟我妈真的合不来,我愿意当任何人的儿子,就她,不行!



尽管如此,于贝尔的内心深处,又十分清楚:如果有人伤害妈妈,我一定跟他拼命!

 

他尝试着修补母子关系...


比如,努力不去挑剔;


比如,主动对妈妈说“我爱你”;


再比如,干家务活,做早餐…



眼看着母子关系在一天天改善…

 

然而有一天,于贝尔的母亲,从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儿子,是个同性恋。

 

她崩溃了:为什么我这么爱他,却得不到他的信任?



这部《我杀了我妈妈》于2009年9月在加拿大上映,豆瓣评分8.3,IMDb得分7.5,同时也是导演多兰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16岁写剧本,不到20岁拍摄完成。

 

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下三项大奖:法国作家和作曲家协会奖,国际艺术院线协会奖,年轻视线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电影,据说片中大部分的剧情曾在多兰身上发生,同样的单亲家庭、同性恋身份...

 

当年,多兰把剧本,寄给了无数的制作人和资助机构,却没有投资者对它感兴趣。

 

大部分人觉得:一个少年的迷茫有什么好拍的?

 

无非就是青春期叛逆,身份得不到认可,处处充满困惑,不断和父母吵架的平常事。


哈维尔·多兰 


没有办法,多兰只好把从小演戏攒下的钱拿来投资,结果拍摄到了一半,资金不够,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拍摄。

 

有网友评论说:超越年龄的成熟!古典构图、心理蒙太奇、王家卫式的置景和音乐镜头,都让我错以为是某个成熟导演之作。




老实说,这不是一部观感舒适的电影:一言不合就吵架,台词密集得让人头疼…

 

电影里没有传统亲情电影的母慈子孝,却真实再现了很多人青春期与母亲相处的种种困境:互相伤害。



跟于贝尔深爱着妈妈一样,妈妈,其实也深爱着儿子。

 

十几年来,她每天不辞劳苦的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她还忍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为了儿子,放弃再婚...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于贝尔气急败坏的问母亲: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她缓缓说道:那我明天也会死。



然而,她的爱太沉重,压得儿子透不够气来。

 

她总把她的付出挂在嘴边,要儿子懂得感恩;


她什么都要管,连儿子的周末生活也要安排,儿子不愿意,就扣零花钱;


她自作主张,把儿子送去寄宿学校…


她总是说:只要你一天没成年,就要听我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同款妈妈”:她爱我们,为我们牺牲了很多…

 

但同时,她们常常说话不算数,喜欢说“都是为你好”,却不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电影中的于贝尔说:我知道恨妈妈是有违常理的,甚至会被批判,但我确信,每个人在某个时候,也恨过他的妈妈。



而在这对母子关系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点是:不好好说话。

 

于贝尔和妈妈之间,虽然不停的争吵,却很少有真正的沟通。


他们从来不会心平气和的描述客观事实,表达诉求,总是肆无忌惮的宣泄情绪,习惯性的批评对方,甚至人身攻击。

 

比如,妈妈最喜欢向孩子抱怨:你看看你班上同学,谁的父母会这样接孩子上下学?如果你能听我的话就好了,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动不动就呵斥他:你给我滚,滚出这个家,再也不回来。

 

陪儿子买东西,等得太久,也会上升为人身攻击:你的自私,可见一斑,我没能力管你了。



而儿子生气时,也会咒骂母亲:当我想到,世界上最差劲的母亲时,脑海里出现的总是你。



母子之间的日常交流,也不说“人话”,永远在互怼:

 

妈妈:你不问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


儿子:不,有啥特别的你肯定早就说了…



儿子:这事儿我说几百遍了,你是老年痴呆吗?


妈妈:你少给我胡说八道!我受够你了!



妈妈:现在的孩子,都像你这样跟妈妈说话的吗?


儿子:现在的妈妈,都像你这样教育小孩吗?



他们以为,在最亲的人面前,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排遣愤怒,而不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他们却从来没有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他们只是听见了对方的声音,却没有认真倾听过对方的需求。

 

他们是母子,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关系,却也用一把无形的刀,在对方心里划下深深的沟壑。



2016年,沈阳心理研究中心曾采访过一群少年犯。

 

有个孩子,幼年父母离异,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暴戾,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地骂他:畜生,怎么不去死?



后来,他早早的退了学,在理发店当学徒。


有一次,水太烫,不小心伤着了客人。

 

老板当着众人,大骂他:你怎么不去死?

 

这句话激起了他多年的痛苦,他拿起一把刀,捅死了老板。



还有一个孩子,长期在父亲的辱骂中长大,他说父亲骂他最多的就是:猪脑子。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猪脑子,他学会了赌博,结果越赌越大,被人设计,输光了所有钱。

 

他找赌场理论,却被人一直被骂:孬种、废物。

 

愤怒的他,操起一把枪,打死了赌场里最有钱的那个人。



2015年9月,泰国。

 

21岁的儿子,长期无所事事,沉迷于游戏。


有一天,父亲看见收银台前的儿子在玩手机,有顾客来了,也视而不见。

 

父亲大为恼火,对着儿子不断呵斥,骂着骂着,他掏出枪,拍在儿子面前:你有本事就别活了!


刚转过身,身后传来恐怖的枪响,儿子倒在血泊中,他才意识到儿子真的自杀了...

 

他痛苦得瘫倒在地...



中国有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电影中,于贝尔的妈妈每次说“你给我滚”,于贝尔的脑海里就会幻想,妈妈死亡的样子。


当老师问他“你妈妈呢“,他想都没想,就说:她死了。



记得有位网友,在回忆起父母的语言暴力时说:尽管我已经是奔四的人了,但每当想起父母对我的咒骂,印象还是那么深...

 

爱一个人很难,但伤一个人很容易,一句话就够了。




流浪地球  惊奇队长 | 驯龙高手3 阿丽塔:战斗天使


王国 |  怒晴湘西  真探 | 巴比伦柏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